-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1-15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古漢語通論四 第二次作业 要求: 1、从教材第一册所载252个常用字中选取10个,要求这10个常用字都必须具备3个以上的义项。 2、确定这些常用字的其本义和引申义,并画出其词义引申的结构图,要求说明词义引申的方式。 3、时间:10月27日交。 作业举例 (二)由個別到一般 雄、雌:本義指雄鳥和雌鳥,專指鳥類而言。 《說文》:雄,鳥父也。雌,鳥母也。 誰知鳥之雌雄。《詩經·小雅·正月》 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 (三)由實詞到虛詞 以:本義為任用、使用,是動詞。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後引申虛化為介詞,意思為憑、用等。 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傳·昭公三年》 * 本章講授詞的本義与引申義問題。詞的本義與引申義問題,既是重要的語言問題,又與閱讀古籍有著密切的聯繫。古籍中的許多字詞,常常使用它們的本義,或使用其較早的引申意義。學習本章,要讓學生掌握本義與引申義的內涵,掌握探求詞的本義的方法與分析引申義的方法,以提高其語言的分析能力與閱讀古籍的能力。 三個問題 一、怎樣探求詞的本義?探求本義應注意什麼問題? 二、詞義是怎樣引申的?考察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應注意什麼問題? 三、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麼? 重點和難點: 一、本義及其探求的方法 二、詞義引申的方式 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詞的本義 二、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三、什麼是詞的引申義 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繫方式 五、詞義引申舉例 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 基本概念 本義:詞的有文字形體可考、有文獻資料為證的詞的最早的意義,也即一個詞的本來意義。 引申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直接引申:從本義直接派生出意義的方式。如“月”本義是月亮,引申為時間單位。 間接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所謂“輾轉爲他訓”。如“朝”,本義是早晨,引申為朝見,由朝見又引申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為朝代。 在許多情況下,本義和引申義不是直接關係,而是間接關係。 詞的本義 本義 顧名思義即詞本來的意義,它是從字形方面分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 行 道路。《詩經·七月》:女執懿筐,遵彼微行。 益 水漫出來。 《呂氏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字 生孩子。 《論衡》:婦人疏字者子活。 向 朝北的窗子。《詩經·七月》: 塞向墐戶。 本義是引申義的源頭。 如何探求詞的本義 1、依據字形分析。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3、探求本義要注意的問題。 1、依據字形分析 A、象形字 水:甲骨文 。本義指河流。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逕巫峽。 州: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河洲。 《說文》:水中可屬曰州。 B、指事字 本:甲骨文 。本義指樹根。 《國語·晉語》: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亦:甲骨文 、金文 。本義指腋窩。 《說文》:亦,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 1、依據字形分析 C、會意字 糞:甲骨文 。本義為掃除。 《荀子·強國》: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芸。 及:甲骨文 ,金文 。本義為趕上。 《左傳》:故不能推車而及。 D、形聲字 誅:從言,朱聲。本義為責備。 《論語》:于予與何誅? 形符表意 “彳”表明與行走、道路有關的事 行往徂徨彷 “艸”表明與草類植物有關的事 花芳茶荷蘇 “月(肉)”表明與人體或肉類有關的事 肌肋刖胚胴 “頁”表明與人的頭項顏面有關的事 碩顱題頗頹 聲符表意 “戔”表小義或數量少 錢淺箋盞賤 “于”表大義或數量多 竽芋吁盱 “末”有末梢、細碎、終了、偏遠等義 帓沫抹砞秣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據古文形體,才能準確地把握本義,否則容易產生混淆。 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 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後倒置。如: 訪 兩個常用義:A、詢問;B、訪問。文獻中詢問義在前,應為本義。 《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於箕子。孔穎達疏:惟文王受命十有三祀,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 憤 兩個常用義:A、憤懣;B、憤怒。文獻中憤懣義在前,應為本義。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3、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 1、當心字形的訛變。如:臣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2、注意字形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如:里(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裏應外合。 三、引申義 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