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籀文).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篆(籀文)

* 大篆(籀文):大篆是周宣王時改革的文字,宣王命太史作「史籀」十五篇,刪繁整理,統一成一種新的文字形式。「史籀篇」和「倉頡篇」、「爰歷篇」一樣,同為與書法相關的文章,並不是史官創字的紀錄,而是當時教導兒童書寫的字書。 大篆(石鼓文) 大篆 大篆這種字﹐是周宣王時期的太史官籀創造出來的。也有人說﹐太史官籀第一次改變上古的文字﹐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稱為篆。    篆是傳的意思﹐傳播它的道理、規律,並且可以運用到無窮無盡的事中。甄酆審定六書,第三就是篆書。據《說文解字序》記載:「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由此可見﹐八體書法中﹐第一就是大篆。另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記載,《史籀》十五篇﹐是指周宣王時期的太史官創作大篆十五篇,到建武時期丟失了六篇。    從此﹐官府便根據這些字制定成冊,並用來教授他人,稱為《史書》,一共收進去九千字。 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週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變古文,別創新體,以趨簡便。著有《大篆》十五篇。大篆是相對於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大篆字體 大篆傳為週宣王太使籀所做,其後盛行於西秦為有別秦統一後之篆書,故稱之為大篆。大篆傳世之作品極少,一般以石鼓文、詛楚文為代表。大體而言,大篆字體比金文端整,結構卻較小篆複雜。   後世學大篆者,以清末民初吳昌碩所臨石鼓文最為有名,吳昌碩並非絕對忠實臨摹石鼓文,但卻在楊沂孫的基礎上益肆發揮,把石鼓文寫的出神入化,甚至將書、畫、篆刻融為一體,以石鼓文大篆筆法貫通之,而形成一種蒼渾矯健、遒勁鬱勃的藝術風貌。 《石鼓文》局部 清代擅長書法的人,同時也對篆刻 有獨到技巧,篆刻藝術在此時發展十分蓬勃,一直至民國初年亦是如此,其中以書、畫、篆刻三項專長揚名中外的吳昌碩,更是著名。 吳昌碩(1844~1927年) 原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別號缶廬、苦鐵,在七十歲以後以字代名,浙江安吉人,曾居住蘇州,上海,做過安東知縣,他的書法除擅長篆書外,也精於篆刻,他寫篆書並不拘古法,往往時出新創意,而獨樹一格,尤其對石鼓文的臨習最得心應手,另外在書方面也有極高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年輕時,極力研習書法與篆刻,憑其堅強的毅力,五十歲開始學畫,並將書法篆刻的藝術觀念融入繪畫之中,創造自我風貌,其中梅花最能明顯表達其書法的篆書功力。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