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地质学基础-海洋.ppt

  1. 1、本文档共1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重点)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这些水最初来自哪里?海洋也是最大的沉积场所。海洋的地质作用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重要章节。 根据海水的运动产生原因及特点可将海水的运动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海水的波浪运动 1.定义:由于风等原因引起海水波状起伏的运动称为波浪运动。 2.波浪的组成要素 3.波浪的分带 4.波浪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与浪基面的概念 5.波浪运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受风力的大小与海底地形的影响。另外地震、海底火山可引起落差数十米的海啸(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啸达55米落差)。 6.进浪流与底流的概念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7.滨海与分带:海陆交互地带称为滨海。根据滨海区的水动力特点可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其中潮间带的中下部水动力最强,常形成激浪。在岩石海岸可形成拍岸浪。 1.定义:由于日、月引力的作用,造成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月球引力为主)称之为潮汐。固体地球表面的涨落称 固体潮。 2.地球表面海水的潮汐状况 3.影响潮汐的主要因素:纬度(低纬度潮差高)与地形(喇叭口海湾潮差高)。在某些区域,潮汐作用十分强烈。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深度约为100-200米。表层洋流的分布与季风带有关。 深层洋流主要由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差异产生,具水平和垂直运动两种方式。 海底大陆坡处,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等的诱发,造成海底沉积物与水充分混合,而形成的一股高密度重力流称为浊流,也可称为水下泥石流。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1.一般概念:海水以自身的动力和裹挟的沙石对海岸及海底岩石的机械破坏作用称为海洋的机械侵蚀作用。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对岩石海岸的机械侵蚀作用最强大,故以滨海区的岩石海岸的侵蚀作用为例加以说明。 2.滨海区岩石海岸(基岩海岸)侵蚀作用的基本特点 岩石海岸区地形坡度较大,海水由波浪运动急速变为激浪或拍岸浪,海水以其强大的动力冲蚀与磨蚀海岸岩石,另外海水中富含多种电解质,而使岩石发生明显的化学侵蚀作用,同时大量厚壳生物通过分泌生物胶固着于岩石上,生物胶对岩石具有腐蚀作用,从而使岩石千窗百孔。因此岩石海岸是海水的机械侵蚀、化学溶蚀和生物侵蚀共同作用的地带。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1)基岩海岸的机械侵蚀作用与侵蚀地形 基岩海岸可形成强大的拍岸浪,并通过裹挟的沙石强烈的冲蚀与磨蚀着海岸岩石,由此形成各种侵蚀地形。 (1)海蚀 凹槽 ;(2)海蚀崖;(3)波切台; (4)波筑台;(5)海蚀沟;(6)海蚀穹隆 等。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2)基岩海岸的化学溶蚀作用 由于海水中含有多种电解质,与岩石中的不稳定矿物常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富含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暗色矿物的岩石,化学溶蚀作用尤为明显。可形成以下海蚀地形: (1)蜂窝石、海蚀蘑菇;(2)海蚀穴;(3)海蚀浅槽 等。 3)基岩海岸的生物侵蚀作用 基岩海岸区是各种厚壳型生物与孔穴性生物的寄居的场所,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或死亡后产生的腐植酸同样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常见的生物有以下几种: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三.潮流和洋流的剥蚀作用 潮流的剥蚀作用主要出现在大陆架上地形狭窄并有强潮流通过的地区和由粉砂、粘土等细粒碎屑物质组成的平坦海滩。 第七节 海洋的地质作用 四.浊流的侵蚀作用 浊流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快的流速,而具有强大的侵蚀能力。浊流侵蚀作用往往在大陆坡上塑造出巨大规模的海底峡谷。 第五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定义: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2.存在形式: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等。 3.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储存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并且地下水流动性较好岩层或松散沉积层。不含或能阻隔地下水流动的岩层。 4.重力水的埋藏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5.下降泉与上升泉的概念: 1.定义: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 第五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岩石的可溶性:应为可溶性岩类(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空隙率(孔隙、裂隙、溶隙)、连通性等。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二氧化碳的含量、水的饱和状态、压力、温度等。 4)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否流动、流速快慢等。 在包气带,地下水作垂直运动与地表水共同作用下可形成以下地形。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