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名臣对立奏议选评(十)陈友冰谏伐匈奴与劝伐匈奴 提示:主父偃劝汉武帝不要对匈奴用兵,其理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因为战争只会“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所以“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并提拔他为郎中。但他来到汉武帝身边后,参透武帝要凭雄厚的国力灭匈奴以振帝威的心机,遂一反常态,上书置朔方郡,筑要塞,屯重兵,作为讨伐匈奴的基地,可以“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王恢则劝武帝抓住时机伏击匈奴,以雪高祖平城之耻。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派他率兵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结果事情败露,匈奴撤退。王恢为保全师,没敢追击。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汉武帝怒其不出击匈奴辎重,欲诛之,恢自杀而死。主父偃谏武帝伐匈奴(1) 《史记·谏伐匈奴书》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2),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3)。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4)。齐诸儒生相与排摈(5),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6),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7),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8)。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⑨。朝奏⑩,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11),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12),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13)。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14)。 《司马法》曰(15):“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16),天子大凯(17),春蒐秋狝(18),诸侯春振旅(19),秋治兵(20),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21),兵者凶器也(22),争者未节也(2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2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2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2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2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28),迁徙鸟举(2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30),重不及事(3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3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3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34)。地固泽(咸)卤(3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3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3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3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3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4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4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4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4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44)。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45),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46)。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47)。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48)。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49),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50),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51),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52)。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53),禽兽畜之(54),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55),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56)。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57),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58)。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59),此得失之效也(60)。故《周书》曰(61):“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62)。 【作者介绍】 主父偃(?—前126)复姓主父,名偃,汉齐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人,以中大夫的职位得宠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幼年家贫,好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又学《易》、《春秋》及诸子学说。曾游学于齐诸子之间,因其为人不随和,难得诸儒生相容,遂去齐游学燕、赵、中山诸国。但因他的主张不随诸候意,故不得用。由于他“游学四十年,身不得遂”(《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落得游资困乏,借贷无门,穷途潦倒。时逢汉武帝诏选贤良,主父偃上《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青云。主父偃得宠成为汉武帝随员,侍君左右,曾对大政国策,产生过一些影响,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的还影响及于后世。主要有以下四点: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