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画形象电影海报侵权判断中实质性相似的认定-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动画形象、电影海报侵权判断中实质性相似的认定
——以《汽车人总动员》案为视角
作者:赵立辉 (合伙人、律师) 李权晋 (实习生)
2016年6月21 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迪士尼公
司、皮克斯公司诉厦门蓝火焰影视动漫有限公司、北京基点影视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以及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在
该案中,迪士尼公司和皮克斯公司作为动画电影作品《赛车总动员》、《赛
车总动员2》的著作权人,认为《汽车人总动员》的主要汽车动画形象
“K1”及“K2”明显剽窃使用了《赛车总动员》、《赛车总动员2》中的
“闪电麦坤”及“法兰斯高”的形象,并且《汽车人总动员》的电影海报与
《赛车总动员2》的电影海报亦构成实质近似,因此侵犯了其作品的著作
权。本文将从著作权的角度,对如何判断动画形象、电影海报是否构成实质
性相似进行分析。
要理解电影中的动画形象及其宣传海报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首先需
要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或者司法实践认定作品实质性相似的标准。我国现行
《著作权法》对如何判定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并无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
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多以“接触+实质性相似”的标准认定著作
权侵权行为。根据该标准,如果两作品存在实质性相似之处,后一作品存在
欢迎关注律所公众号“天达共和法律观察”(微信号:tiandagonghe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着接触前一作品的可能性,并且被控侵权一方没有合理的抗辩理由时,该后
一作品应被认定为侵犯了前一作品的著作权。1
一、 “实质性相似”判断标准的分类
在司法实践中对“接触”的判断,更多体现为一种事实层面上的证据
认定。根据于正、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与琼瑶侵害著作权纠纷上诉
案判决意见,“接触是指被诉侵权人有机会接触到、了解到或者感受到权利
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接触可以是一种推定。权利人的作品通过刊登、展
览、广播、表演、放映等方式公开,也可以视为将作品公之于众进行了发
表,被诉侵权人依据社会通常情况具有获知权利人作品的机会和可能,可以
2
被推定为接触。” 而对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目前存在着两种判断方
法:“整体观感法”与“抽象分离法”。
所谓的“整体观感法”是指普通消费者通过对两个作品进行整体上的
观察对比与内心感受,来确定后一作品是否对前一作品的独创性表达进行了
3
复制和利用,以此综合判断两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在司法实践中,
不少司法判例都采用了“整体观感法”来认定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如
在殷小英诉深圳电影制片厂案中,法院即认为“对两种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
是否侵权的判断时,应以在后的作品是否完整体现了在先作品的内容为判断
依据,而不以在后作品是否再现了在先作品的思想、创意为判断依据。”4
又如在庄羽与郭敬明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中,北京市高院也认为:“所
1 参见梁志文:《版权法上实质性相似的判断》,载《法学家》2015 年第6 期,第38 页。
2 参见 (2015 )高民(知)终字第1039 号民事判决书。
3 参见许波:《著作权保护范围的确定及实质性相似的判断——以历史剧本类文字作品为视角》,载 《知识
产权》,2012 年第2 期,第33~34 页。
4 参见 (2006 )二中民初字第7909 号民事判决书。
欢迎关注律所公众号“天达共和法律观察”(微信号:tiandagonghe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谓的人物特征、人物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都不能简单割裂开来,
人物和叙事应为有机融合的整体,在判断抄袭时亦应综合进行考虑。”5
“抽象分离法”则是借鉴了美国的“抽象-过滤-比较”三步法判断
标准,严格遵守思想与表达二分的原则,认为判定作品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时,首先需要将作品中属于“思想”的抽象部分剔除出来,再将两个作品中
属于公共领域的部分过滤,最后将剩下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该部分是否构
成实质相同或近似。很多法院认为“抽象分离法”可以更准确的界定作品受
著作权保护的范围,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客观、精准,因此会更
加倾向于适用“抽象分离法”。在李鹏与石钟山等侵犯著作权纠纷上诉案
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即认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不是作品所体现的
主题、思想、情感以及科学原理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