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30分钟练(十五) 李凭箜篌引.docVIP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30分钟练(十五) 李凭箜篌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30分钟练(十五) 李凭箜篌引

课时30分钟练(十五) 李凭箜篌引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     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解析:选D D项,“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李凭中国弹箜篌  B.三峡星河影动摇 C.人事音书漫寂寥 D.女娲炼石补天处 解析:选D A项,“中国”,古义为“国中,指国都长安之中”;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B项,“动摇”,古义为“摇曳不定”;今义为“不稳固,不坚定”。C项,“人事”,古义为“交游”;今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名句默写。 (1)          ,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2)十二门前融冷光,          。 (李贺《李凭箜篌引》) (3)          ,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4)吴质不眠倚桂树,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参考答案:(1)江娥啼竹素女愁 (2)二十三丝动紫皇 (3)梦入神山教神妪 (4)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诗歌鉴赏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五) 岑 参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其六) 岑 参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两军对垒句前”错误,应是“两军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流人水调子[注]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1)这首诗的写景非常准确生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中所用物象往往有所寄托,“孤舟”“微月”“枫林”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氛围,应是诗人心境的折射。 参考答案:“孤舟微月对枫林”的作用:通作写“孤舟”“微月”“枫林”,交代了听筝的环境,为全诗定下清冷凄凉的基调,烘托了气氛,借此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岭色千重万重雨”的作用:此句既可理解为写实景,也可理解为通感手法的运用,以视觉写听觉,展现了“鸣筝”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或流人和作者)的孤寂悲愤(或理解为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 (2)这首诗中“断弦”两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断弦”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评价。答题时不能把词或者句子孤立起来谈,要把它们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来分析。(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参考答案: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三、语言表达 6.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葫芦丝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