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征信调查报告: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的个人征信情况.docx

征信调查报告: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的个人征信情况.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征信调查报告: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的个人征信情况

征信调查报告: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的个人征信情况个人征信报告就像个人名片,上面记录了个人在过去的信用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经济与信用生活所应用的场景也不断丰富,个人征信作为主要信用凭证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征信机构包括央行征信和企业征信两大类,互为补充,共同搭建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虽然我国征信业务与信用环境在不断发展,但是不少消费者对于个人征信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意识上的淡薄导致行为上的不重视,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对自己的个人信用产生不良影响。我国征信的发展与消费者征信意识的淡薄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近几年来日益激化,既不利于消费者个人未来信用生活,也不利于我国信用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用户个人征信意识基本情况1.1 ?超10%用户不关注自己的个人征信接受调查的用户中,有10.38%表示没有关注过自己的个人征信,63.35%用户由于办信用卡才关注个人征信,另有22.25%用户是由于贷款才开始关注。有超10%的人没有关注个人征信,而因为需要办贷款或信用卡才关注的占比高达84.6%,绝大部分用户没有主动关注个人征信的意识,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关注。其中,只有0.6%的人表示是受相关新闻事件影响才关注个人征信,目前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知识普及与教育还亟待提高。1.2 ?近30%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系统,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也是个人征信中较为重要的。但据调查显示,目前仍有接近三成(29.45%)用户不了解自己在央行的个人征信情况,而在乡镇村农居民中,这一比例高达38.33%。近年来,信用贷款等金融业务在农村不断深入,乡镇居民的个人征信意识虽有显著提高,但依旧落后于城市居民。1.3 ?近40%用户不知道央行的不良征信记录如何消除如果出现连续3次或累计6次的信用卡(或贷款)逾期就会被认定为信用记录不良,一般情况下,在还清逾期欠款后,个人在央行的该不良信用记录五年后会被新的记录所覆盖。但实际调查显示,39.77%的用户不知道如何“消除”不良信用记录,这些用户对个人在央行的个人征信缺乏正确的“经营”意识。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一旦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需要等待的时间也较长。如果是偶尔一次忘记还款导致逾期,建议立刻还清欠款,然后致电银行客服强调不是恶意逾期,有可能消除该逾期记录,不然则需要在还清欠款后过五年才会消除。此外,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如果用户对于信用记录存在异议的,可以将相关信息作出存在异议的标注然后递交央行请求处理。用户需要清楚的知道不良记录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出现不良信用记录,一定要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处理,不能消极对待,不然可能会对以后的信用生活造成许多不良影响。1.4 ?用户的个人征信保护意识整体上很薄弱  1.4.1 ?近一半的用户不留意自己的个人征信是否被“偷查”我国目前有许多非银机构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征信报告进行评估,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将此需知藏在不显眼的位置,用户如果不仔细阅读,都不知道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在此次操作下被查看了,而个人征信报告被频繁查阅或者留下了未还清的借款记录,对其未来信用生活都可能带来不良影响。近一半用户在进行信用消费或贷款时,不留意对方是否会“偷查”自己的个人征信。1.4.2 ?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个人信息作为个人身份证明的一部分,在很多金融场景下都是比较基本的信息,许多金融机构在受理各种业务时,都需要用户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引起的各种风险性事件屡屡发生,不仅使受害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其个人征信。但调查显示,接近20%用户不知道个人信息泄露可能会影响个人征信。二、用户征信行为分析  2.1 ?有24.15%用户曾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调查显示,24.15%用户表示曾因不良个人征信而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在这部分人群中,接近三成(27.19%)是受央行的不良个人征信影响,其余多数则是受非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影响。相当一部分用户缺乏对个人征信的认识与重视,国内个人征信生态的日渐形成和完善,不良征信带来的不良影响将更加严重,因不良征信记录而产生的限制将更多。数据显示,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的用户中,有超过七成是受非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影响,这说明我国当前信用生态中非央行征信已经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以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为代表的首批8家获准的个人征信机构作为央行个人征信的补充,在许多场景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不良的信用可能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