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6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6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阐讲】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 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必要性) 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C.北方长期以来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3、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4、 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5、我国古代 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 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第二,联合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唐代的民族政策,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6、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 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7、关于均田制: (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