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届二次年会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
国合会2013年年会 (五届二次年会)给中国政府的
政策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
2013年年会(第五届二次年会)于11月13 日至15 日在北
京举行,会议主题是“面向绿色发展的环境与社会”。
国合会委员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绿色战略
思维和重大举措:“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任务在扎实推
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具体化,实践内容
在不断丰富,美丽中国愿景下的“中国梦”正在激励着中国人
民的绿色繁荣行动。委员们认为,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
下,中国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为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机遇。新颁布的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计划》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承诺。
委员们特别高兴地注意到,2013年国合会年会恰逢中国
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具有特殊意义。三中全
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重要领域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
的目标、方法、时间表和路线图,意味着中国在追求更高的
发展目标—富强民主与文明和谐。委员们赞赏2013 年联合
国环境署第27届理事会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
文,期待未来能够证明,生态文明理论及实践能为全球可持
1
续发展提供独特的贡献和启发。
国合会委员感受到中国面临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既
有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也有影响当地和区域的空气污
染等问题。中国政府尽管为环境保护付出了很大努力,转变
发展方式也已成为主流政策,但是历史累积的遗留问题与新
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并区域性蔓延、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
长期性、以及一些环保政策执行困难等因素,使得中国目前
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
艰巨和繁重。认真审视公众对灰霾天气的反应、对身边建设
项目和环境污染的关切、以及近年来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等,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
鲜明的转型特征。
一方面,环境问题对公众生活质量、公平、权益产生了
较大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的危
害,破坏环境的经济补偿与赔偿、环境受害者的权益维护、
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等;另一方面,公众对环境问题反
应的程度、方式、效果也今非昔比。公众对环境信息公开的
诉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举报和监督、以及对政
府的督促行为是有益的。但如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需要针对
“邻避行为”以及公众对拟建项目的反应(甚至反对)制定规
则。
目前,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存在紧张和不协调的方
2
面,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有时会成为导致和加剧社会矛
盾的重要因素。中国对环境与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认识比
较深入。相比较,关于中国环境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还没
有系统开展,具体的对策措施不够清晰。环境问题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可能会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直接。
国合会委员认为,当前中国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孕育
着重大机遇,如将可持续消费作为推动国内消费的抓手。中
国政府着手全面建立绿色协调的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互动
关系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普遍提升,
对自身合理环境权益的诉求和由此产生的合理环境行为可
以形成推动保护环境的动力。中国政府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
认识也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就是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深
刻认识。正在修订的 《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公益诉讼、环境
信息公开等相关制度也给予了更多关注,这些对于改善公众
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努
力。
为此,国合会就中国环境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些重要领
域开展了专题研究。基于研究成果,并结合年会期间的讨论,
国合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实践进程,全面构建绿色
发展以及更加和谐的环境与社会新型关系
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和总体部署已经明确,但
相应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缺位和制度创新不足同时存
在;地方实践的领域不广泛,内容不深入,效果待提升。中
国政府需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