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际网络异质性
先從政治參與的傳統理論談起 反過來看:為什麼政治不參與或政治疏離? 兩個政治疏離的新論述: 人際網絡異質性(network heterogeneity) 社會個人主義(social 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架構在台灣運用的限制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與實證測試 個人集體的公私分野架構 QA 政治參與動機 哥大學派/社會學學派/Columbia School(Lazarsfeld, Berelson, and Guadet 1944) 外部因素/環境因素 一開始,候選人是由政黨推出的產物,政黨通過一系列的競選活動的影響選民的「投票偏好」 一個群體的社經特徵、宗教信仰、居住地影響個人的政治取向 個人的社會特徵決定個人的政治取向,這些個人特徵提供 選民基本的社會脈絡、資訊脈絡、以及個人網絡,藉由次級團體建構人際互動關係,進而影響政治行為及意見(吳重禮等人,2003) 團體層級 ANSWER 個體因為社會壓力或者團體驅動而去參與政治(社會團體、宗教組織、居住社群、工作地同事) 個體也會因為政黨的驅動去參與政治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Verba, Scholozman and Brady 1995) Verba, Scholozman, and Brady 成功整合三大學派,藉以詮釋政治參與行為 解釋「政治參與」的變量界於10%~40%之間 還是有很多的變量未被解釋 「社會個人主義」與「人際網絡異質性」 詮釋政治疏離架構在台灣運用的限制 文化歧異 例如大政府連接自由派與小政府連接保守派的觀念,在台灣社會不存在。 將英語問卷直譯成中文問卷可能的問題 在台灣這個環境下,使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悖離概念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使效度降低。 但行為主義/後行為主義者仍企圖建立超越國界的經驗性架構 因此詮釋政治疏離的架構(概念定義),應當是普世皆準,只是操作上(i.e. questionnaire wordings)要因地制宜。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從集體主義來看 個人主義理論的本土化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 第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研究,牽涉到心裡學、社會學與政治學的研究,此計畫希冀「本土化」這些西方觀點、有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研究(楊國樞、黃光國與楊中芳 2005),從華人本土心理學、本土社會學的土壤中,梳理出政治面向中、關於台灣集體主義的內涵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續) 第二、它幫忙解開「台灣人到底是一盤散沙?抑或集體主義?」的迷思 第三、它發展出台灣人在私領域高集體主義的論述,進而詮釋台灣地區的高政治參與率,換句話說,台灣的政治參與是從私領域的派閥、家族、宗親與朋友群出發,這一點,與歐美的政治參與的動機,有很大的不同。 近期研究計畫目標(續) 最後,超越以「藍綠政治」、「族群政治」理解台灣政治參與的圖像,以更基本的單位:個體,來重新理解台灣的政治狂熱與公民參與,強調個體對群性的看法是關鍵所在。 加總個體對群性的看法,即構成集體主義或者個人主義的文化,這樣的架構概念,不是文化殊異性的,不只在台灣地區適用,也能在歐美地區適用。 散沙或泥塊: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公民參與 提案人:邱師儀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系 紅衫軍倒扁 張銘清台南事件 野草莓學運 研究問題: 台灣民眾為什麼要參與政治? 什麼因素驅動他們參與政治? 什麼因素驅動他們「不」參與政治? 從哥大學派延伸出來的理論… 人際網絡異質性/Network Heterogeneity or NH(Beck 2002; Mutz 2006; Putnam; Huckfeldt 2001; 劉正山與邱師儀 2008) 定義:個人感覺自己與人際網絡中其他人的黨性不一致。 Perception of NH is defined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spondent perceives disagreement from his or h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e perception of the congruity regard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within one’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SWER:面對所處環境中旁人與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同時,容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