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疫病学—绪论学生讲义2013

中医疫病学 第一章 绪论 ◎ 中医疫病学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战国――隋唐) 1、《黄帝内经》 “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 “疠大至,民善暴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素问遗篇·本病论》 “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 ——《素问遗篇·刺法论》 2、《伤寒杂病论》 ——创六经辨证剖析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等。 3、《诸病源候论》 发病-“岁时不和,温凉失节” 病因-人感 “乖戾之气” 病变特点-“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治疗-“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除之” 4、《备急千金要方》 “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  犀角地黄汤 预防方法: 1、薰蒸消毒法:《千金要方》如逢大疫暴发,备有太乙流金散,即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组成,晴天用布裹,放庭中。后世用艾叶、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烧薰。 2.药物涂抹法:雄黄散:雄黄150克、朱砂(苍术)菖蒲、鬼臼各60克研细,水调涂五心、额上、人中及耳门等处,特别涂于面鼻等处,有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作用。 3.药囊佩带法:一般佩带在胸前、臂上及门、床帐前。主要有雄黄、雌黄、丹砂、矾石,菖蒲等。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1. 庞安时、朱肱――灵活加减运用经方  “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 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 2.金元·刘河间――外感热病理论的新突破 理论:火热病机论疫病。运气病机中火热居多,六气皆能化火。 擅用寒凉治疫病。创双解散、防风通圣散 3.李杲论疫。 “泰和二年,…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 “大头瘟者,此天行之疠气也。……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东垣试效方》 三、形成与发展阶段(明、清、民国) 1.吴又可《瘟疫论》 传染病学的第一部专著 病因理论——杂气论 (1)杂气具有物质性(2)具有物种选择性 (3)具有脏腑定位性 (4)具有区域性时间性、地域性、流行性、散发性 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及治疗 途径:口鼻 病位:邪伏半表半里膜原 传变:九传说 证治:透达膜原——达原饮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3.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4.治疫名家--余师愚 《疫疹一得》暑燥疫理论 病机——火毒炽胃 治疗:重用石膏,创清瘟败毒饮 “胃为十二经之海, 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 胃能敷布于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 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 “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 清瘟败毒饮 生石膏、知母(白虎汤) 黄连、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减黄柏)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犀角地黄汤) 桔梗、玄参、连翘、甘草、竹叶 四、发扬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章 疫病的概念与特点 一、疫病、疫病学的概念 中医疫病学:是研究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统称。 二、疫病的特点 1.特异的致病因素――疫疠病邪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免疫性 3.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4.临床表现有特殊性 三、疫病的分类 1.湿热疫 是感受湿热性质的疫病病邪而发生的疫病。 2.暑燥疫 又称温热疫,是感受暑热火毒性质的疫疠病邪而发生的疫病。 3.寒湿疫 是感受寒湿性质的疫疠之邪而发生的疫病。 4.杂疫 以寒、热、燥、湿之性难统之疫即为杂疫。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疫病的优势 1.西医学在传染病治疗中碰到的一些难题 新的传染病种的出现。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以及菌种的变迁等。对许多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 尚未有较理想清除毒素的药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