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网络时代的流行传播机制探析-广州大学学报.PDFVIP

网络时代的流行传播机制探析-广州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时代的流行传播机制探析-广州大学学报

第16卷第12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6No.12 2017年12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Dec.2017 网络时代的流行传播机制探析 ———重新阐释《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三法则 杜怿平1,秦福贵1,2 (1.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北京 100024;2.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 要: 作为网络时代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制造流行的意义在于促使事物实现快速且大范围 地传播。作为一部阐述流行传播机制的经典之作,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如何制造 流行》通过提出流行引爆三法则,为我们探明了一条事物流行的轨迹,即流行事物如何突破传播扩 散的临界点,并获得快速且广泛的传播效果。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环境变化,流行事物 的传播者、传播方式及载体也都发生着变化。“个别人物法则”中“联系员”“内行”“推销员”这三 类角色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了新的扮演者。“附着力法则”中的信息的“附着力”被重新归因为信息 激发了人们的正向情绪,以至于令人难以抗拒。“环境威力法则”中环境暗示渠道也根据互联网媒 体环境进行了重新阐释。   关键词: 主动关注;模仿;个别人物;正向情绪;环境暗示   中图分类号:F713.8;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7)12007505 [2]   流行意味着什么?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意味着 学习快速掌握这一盗取牛奶的伎俩。 由此可见,趋 一种事物、观念、行为模式的大规模传播。“流行” 利性模仿行为有助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绕过遗传机 (epidemic)一词最早与各种流行疾病相关,其特点 制,直接习得适应环境的能力。 表现为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跳脱出流行疾病被动 然而大多数动物仅模仿能够直接达到生存目的 传播的意义范畴,流行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 的必要动作,它们无法借助绘画或语言对生存经验 发展,并逐渐发展为网络时代一种有效吸引注意力 进行记录与传播。而人类则不仅会通过对他人行为 的营销手段。制造流行有助于实现大众对特定事物 的模仿,接受、采纳他人间接“透露”的利己信息,而 快速且大范围的认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事 且会借助与他人交流抑或主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获 [1] 物的流行离不开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模仿。 模仿 取利己信息,进而形成趋利性模仿行为。例如新手 源于人们趋利避害的动物性本能,能帮助人类及其 妈妈会主动了解哪种奶粉更不容易引发孩子的上火 他动物适应周围环境。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 性便秘,哪种纸尿布是过敏宝宝的“最后一道防 动物行为学家Hinde与Fisher在研究英国庭院山雀 线”。并在不断的模仿性购买中增加对育儿知识及 的学习行为时发现,当部分山雀学会啄开订户门阶 母婴品牌的了解。然而,小范围中的趋利性的模仿 上牛奶的硬纸盖以取食牛奶后,其他山雀也能通过 行为并不总能实现快速且大范围的传播。因此有必     收稿日期:201709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H36F01)   作者简介:杜怿平,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广告理论与新媒体营销研究;秦福贵,河北地质大学副教授,从事新媒 体营销研究。 ·76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