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容忍与自由概要
;;1959年胡适在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第20卷第6期上发表了《容忍与自由》一文。文章以17年前他的老师布尔教授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开头。接着胡适表述说他自己也是深有同感,“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 一是他自己少时曾引用《王制》中的话“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来反对迷信,宣扬无鬼论;一是新教领袖约翰?高尔文烧死塞维图斯的例子。由此胡适得出结论和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 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当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破灭。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用国民党的伪三民主义压制五四以来发展出的各种思想。在这种万马齐喑的状态下,《自由中国》这本由胡适、雷震等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发起,以“言论自由”为旗帜的半月刊,发出了难得的另一种声音,甚至成为胡适口中的“中国出版自由的象征”。; 开始时由于《自由中国》兼具反共色彩,国民党还能忍受,但随着后期反蒋倾向渐渐鲜明终于令国民党大动干戈了。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终于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所谓“雷震案”就此拉开了序幕。;据《胡氏年谱》载: 1959年3月5日下午雷震便来找胡适,胡适交给他一封转交《自由中国》编委会的信。信中表示自己早就恳辞发行人的态度,认为“此次陈怀琪的事件(指陈向台北地方法院起诉雷震),我认为我们应该检讨自己的编辑方法是否完善”。3月12日,胡适写定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胡适此文一出在台湾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自由中国》20卷第7期上,毛子水和殷海光分别著文予以回应;1959年11月20日,胡适在台北《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做了《容忍与自由》的同题演讲,对毛、殷的批评作了续答与说明。由该文引出的讨论,在当时国民党高压下的台湾可以说是死水巨波,其影响一直延续至30年后,借用林毓生的话说,这“是中国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专制政府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以期获得政府的“容忍”。;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专制政府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以期获得政府的“容忍”。
由胡适“容忍”观的发展可见,他所强调的容忍有双重内涵: 一是劝政府有容忍的雅量,一是劝他的激进的同道与后学们耐住性子,忍受政府的种种压迫,以换取政府的容忍,而不要采取暴力、激烈的手段。; 课文分析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第一部分:以胡适以母校史学大师布尔的一句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为起兴,不仅深表同感,而且认为它“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顺着布尔的思路,胡适进一步发挥并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的话换一种表述即是:因为容忍是自由存在的前提,所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打个比方来说,容忍是“根”,自由是“花朵”。胡适为布尔的那句格言寻找到了立论依据,并赋予了理论色彩。; 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问题: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1)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都说明年青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反思的思维特点。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思考时较客观周详。;(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等例,都说明知识的局限造成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胡适之所以认为“容忍比自由还重要”,是因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这是他的社会认知与知恩图报心理。; 在这段文章里,胡适以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王制》篇所规定的“四杀”为例,论证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