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哈工大计算化学之第三章-分子力学.ppt

[理学]哈工大计算化学之第三章-分子力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学]哈工大计算化学之第三章-分子力学

计算化学 http://hit.hxzy.co.cc/ 软件背景及主要功能 计算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能量优化方法 单纯形法 最速下降法 共轭梯度法 Newton-Raphson 寻找过渡态的方法 极大-极小逼近法 线性内坐标途径法(LICP) 软件分类 分子结构文件表达方法 直角坐标法 内坐标法 1935年后,Eyring 等人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TST) 实验和计算都表明,核间距离变化必然引起体系势能的改变。根据玻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核运动绝热近似假设,势能是电子状态量子态守恒条件下的核构型参数的函数,即 Vj=f(qi),i=1,2,…,n Vj=f(qi),i=1,2,…,n 式中 j 表示电子状态量子数,qi 是核构型参数(如核间距、两个核间距的夹角等)。对于双原子体系,只有一个核间距 r。对于 n 原子体系,则有(3n-6)(非线性原子系)或(3n-5)(线性原子系)个变量,因而势能 V 是(3n-6)或(3n-5)个核构型参数的函数。若以 Vj 对 qi 绘制图形即为势能面,故其又称构型空间。 人们感兴趣的是原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体系的势能面。那么,如何构筑反应体系的势能面呢?原则上势能函数 V 可以用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得到;亦可通过半经验或经验方法表示势能函数 V。下面介绍文献上用得较多的 LEPS 势能面的制作。 对于三原子系反应 A+BC→AB+C,n=3,则势能 V 是 3 个内坐标函数,即V=V(rAB,rBC,θ) 一、基本假设 1)化学反应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作用在某一键上的力,既与分子内力(如振动运动)有关,又与分子间力有关。 不能孤立、单独地处理某一个碰撞分子,而必须设想两个碰撞分子形成一个单一的量子力学统一体,称为 “过渡态”。 2)由反应物形成“过渡态”需一定的活化能,所以过渡态又称 “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与反应分子间建立化学平衡: 3)过渡态分子不具有任何持久性和稳定性,它只是在碰撞过程中的一特殊阶段,并且一旦形成就有向产物转化的趋势。 总反应的速度由 “过渡态” 转成产物的速率决定。 二、基本物理模型 — 势能面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取决于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在 “反应物 - 过渡态 - 产物” 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分子内(间)各原子核间距离的不断变化,体系的势能也不断变化。 体系势能随核间距变化的函数:EP ( r ),叫势能面。 讨论 1)核间距变量仅一个(如双原子分子),势能面 EP ( r ) 为一条二维曲线; 2)核间距变量有二个(如线性三原子分子),势能面 EP ( r ) 为一个三维曲面; 3)通常 EP ( r ) 的变量多于两个,不能在三维空间得到 EP 曲面,即无法作图表示,但我们仍旧称 EP ( r ) 函数为势能面。 1. 双原子分子体系的势能 EP ( r ) 最常用的是莫尔斯(Morse)经验公式: 2)当 r ? r0,核间有排斥力; 3)当 r ? r0,核间表现有吸引力(化学键力) 一般地,体系电子态处于基态,如果分子处于振动基态(v = 0 ),则 2. 简单反应的势能面 研究最多的势能面是反应: A + B-C ? [A…B…C ] ? A-B + C 式中 A 为原子,B-C , A-B 为双原子分子。 例如反应: D + H2 ? DH + H? 当 A 接近 B-C 时,B-C 键削弱,开始形成过渡态(活化络合物),其势能面的振动自由度为: 3 ? 3 ? 3 ? 3 = 3(三变量函数) (平)(转) 对于三变量的函数 EP,不能在三维空间中作势能曲面。可暂时固定 ?ABC = ? ,则 EP = EP(rAB,rBC) 将 rAB、rBC 置于两个水平轴上(如 x 轴 , y 轴), 将 EP 置于 z 轴上,就可得到三维空间中的 EP(rAB , rBC )势能曲面。 曲面上任意一点的高度(z = EP)表示原子间距离为 rAB、rBC 时的体系势能; 对于不同的 ? 值,若 ? 变化不是很大,势能面有相似的轮廓。 由量子力学可知,在 B-C 中间区域的电子几率密度最大;所以当 A 沿着 B-C 轴接近 时,A 和 B-C 分子的电子云重叠最少,其 Pauli 排斥最小(相当于简单碰撞理论中的方位因子)。 所以 “共线碰撞” 是最可几的有效碰撞。而能够形成反应的碰撞角度?ABC 应接近180?,其平均值为160?(如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