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3(三).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3(三)

探秘苏东坡之学子东坡(三) 2012-04-05 12:25:49???来源:眉山网??????责任编辑:张斯炜 ?   【核心提示】   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1047年5月,苏序去世。8月,苏洵奔丧回到眉山,结束了3年的宦游生活。苏轼兄弟也从此正式就读于父亲,这一年苏轼大约11岁的样子。   我们在前些篇里提到过,苏洵有个“故意藏书”的法子,对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很有好处。看起来苏洵教子是讲究趣味性的,但事实上,苏洵也有严厉的一面。苏轼在《夜梦》里回忆道:“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讲他小时候,某日玩过了头,到了规定读完《春秋》的日子,发现自己才读了一半,心里着慌,怕父亲责罚,像吞下了钩子的鱼一样。能慌成这样,看来苏轼对父亲还是很有几分畏惧。   兄弟二人的功课每天都要接受检查,没做完是要受罚的。读书时需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若偶尔望望窗外的鸟雀,或神游几回“太虚”之类,也会受到苏洵的批评。看似清规戒律的教条,实则对孩子很有好处。小男孩儿性子野,更何况苏轼野得不一般。但是一个人要能动起来,去感受天地万物,也要能静下去,清理自己的思绪。精神和思想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渐渐成型。   苏轼后来被贬海南,卧听幼子苏过的朗朗读书之声,心生感慨,道:“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做父母的都盼着孩子能成才,这一点苏洵、苏轼都一样。   当时,苏涣也守制在家丁忧,苏轼兄弟常去请教这位进士伯父。苏涣对两个侄子讲:“我小时候读书,从不让老师烦恼。每日的功课不做完,决不停止。出门上街,规规矩矩走路,在家里也从不懒散。非我如此,我的朋友们都是这样。所以当时读书人虽然不多,但很少有听说读书人犯什么大错的。”苏涣这番话,两个侄子印象深刻。苏辙后来将它记在《伯父墓表》里。   苏轼读书有什么高招?   渐渐地,苏轼也能“静下去”了。“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任那园子里万般美景,我自潜心诵读。《春秋》、《战国》、《汉书》、《史记》,全是大部头,年少的苏轼一点一点地啃。苏轼看书有个著名的法子,叫“八面受敌法”。   所谓“八面受敌”,指这些书里各个方面包罗万象的内容。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耳。”这些书籍,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一生的思想精华,“人之精力不能尽取”。所以“故意学者,每次做一意求知之”,念书的人,每次只从一个方面去读。   譬如这次读地理方面,待研究透了,下次再读人物、兵法等方面。通常一本书要分许多次来读,把每个方面都读透,再“由点构面”,形成对整部书的综合理解。这种方法会耗去挺多时间,但因读得通透,显然比那些盲目的、随意涉猎的方法好得多。治学需严谨,古人比我们做的要好。   在这种方式下,苏轼的学业也渐入佳境。某日,苏洵出了个题目:《夏侯太初论》,命苏轼作文。苏轼文中有这么一句,“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与蜂虿。”这是直指人性的话,比喻一个人能历经大风大浪面不改色,却常常会在阴沟里翻船。小毛孩子能做出这样的句子,实在令人佩服,苏洵得意极了,大加赞赏,逢人便夸。后来苏轼做《黠鼠赋》,也把这得意的句子用了进去。   “初中”趣事   眉山学者刘巨,字微之,在城西寿昌院办了个学堂。苏洵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苏轼当时大约十二岁,算是念初中吧。   学堂里的同学们爱玩一种文字游戏,几个小朋友坐在一起,出个题目,每人轮流做一两句诗,再串起来便成一首完整的诗。一日,天降大雨,苏轼兄弟与另外两个小朋友听雨声观庭松,觉得颇有趣,便开始作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并不见得高明,大约是做着玩的。最后轮到苏辙,他还不到10岁,只道:“无人共吃馒头”,笑倒一片人。这样的游戏挺好,能活用所学的知识,亦能玩得开心。   苏轼兄弟在刘微之那儿念了大约三年书,学有所成。那刘微之爱作诗,一次做了一首咏鹭鸶的诗,最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雪片代指雪白的鹭鸶,“逐风斜”,很凄美的感觉。刘微之摇头晃脑念得挺得意,等着课堂上的几十个学生拍巴巴掌。   然而,苏轼却站起来说:“先生的诗好是好,但我怀疑最后两句没有归宿,不如改为‘雪片落蒹葭’,好不好?”蒹葭即芦苇,“落蒹葭”,给了那鹭鸶一个落脚的地方。学生修改了老师的佳句,刘微之愣住了,一如当年的张易简。大约他心里也称赞,但不便过分表露,只道:“吾,非若师也!”就是我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   关于“逐风斜”和“落蒹葭”究竟哪句更好?历代学者说法不一。   笔者猜测,苏轼从小接受母亲程夫人的情感教育,萌发出一颗仁爱之心。比起那凄美的意境,小小鹭鸶的命运更能引起苏轼的关注。苏轼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将博爱二字诠释到极致,或许在他小时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