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伤仲永复习用.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仲永复习用

伤仲永 复习课 翻译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不能称前时之闻。 7.泯然众人矣!(感叹句)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也叫倒装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10.卒之为众人。 第一轮pk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感叹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倒装句)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1.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2.题目理解 3.文章的道理 4.方仲永和吕蒙对比:异同 第二轮pk 方仲永的三个阶段   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 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 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方仲永vs吕蒙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 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 第三轮pk 问题研究   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这最初并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 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