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陈方:好的教育者从来不教训人.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方:好的教育者从来不教训人

陈方:好的教育者从来不教训人 2013-05-11 18:01 大家 陈方 字号:T|T “狮城舌战”距今已20年了。1993年新加坡的那场国际大专辩论会太让人着迷了,那时候正读高中,还买过好几本和“狮城舌战”有关的书,读得津津有味。后来,几乎每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都要紧追不放,直到大学毕业时对辩论会的热情才消减很多,那时候已经明白,很多的辩论会不是在拿“道理”说服人,而是试图拿“技巧”制服人。 从事媒体工作后做了评论,时不时地要“讲讲道理”,但是却越来越不喜欢辩论了。有时候写出来的文章,别人不认可你的观点,会“偷偷”地瞄几眼别人反驳的声音,看看是不是自己理亏了。如果确实是自己的说理有漏洞,那下次一定把这个窟窿补好;如果别人反对的和自己所说的不是一个层面,那干脆装作没看见好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试图去说服所有人,或者试图要求对方一定认可自己的观点,想来有些“愚蠢”。有一些错误的观点当然会毒害社会,那是一定要据理力争的;但是更多的观点,只是在呈现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已,为什么一定要辩论呢?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我觉得这话越来越有道理。 (注: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有些场合一定要辩论一定要反驳,我也不喜欢那种姿态傲视的批评者,一味着挺着自己高贵的头,似乎所有道理都粘在了自己手里。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样的人太“愣”了。我在一些场合遇到过这样的人,说实话,我没有足够的修养与他们心平气和地交流,只要他们“愣”的内容里没有侵犯到我的底线,我选择沉默或者逃避。 但我在心底会告诉他,我真的不喜欢和你交流。我也遇到过一些谦和的人,他们即使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们总是优雅地从容地向你述说,从不急赤白脸地一定要“战胜”你,一切表达都那么自然而然如行云流水。 记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做过一期“范跑跑”的节目。节目中批评“范跑跑”的嘉宾激动万分,被一些媒体形容为“跳跳”。当时这个新闻是热点,把它做到了版上,“跑跑”VS“跳跳”,结果挨了批。领导说怎么能把正义的一方形容为“跳跳”?其实我只是觉得,再正义的理由,也并不一定要用这个姿态表达出来。 过去我以为激昂是一种气场,后来我认为过分激动的表达只是为了“控制”对方。 还是《一虎一席谈》,前些天做过一期“养老并轨是否时机成熟”的节目。印象最深的是节目中人大的那位王丹老师和清华的杨燕绥老师,在这个讲究对抗的节目里,不管对方怎么反驳自己,反驳自己时的态度有多么激烈,他们总是平和地说着该说的理由,娓娓道来,风度翩翩。 很多时候,别人能不能听进去你的意见,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思想是否正确,首先要看你说话的姿态。总是拿起一副教训人的口吻说话,真的有人愿意听吗? 话说评论也算是一种“教育”工作吧?时不时地会提醒一下自己,说该说的理,千万别去“教训”人。我坚信,好的教育者从来不教训人。说服不了别人的时候,就任由他去吧,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谁都控制不了谁,谁也不该控制谁。 认识一位爱读书的同行。“小字辈”的年轻人请教她,老师,推荐几本书吧。她从不以老师的面目示人,告诉你说应该读什么什么样的书。她会说,我最近在读什么什么书。 我欣赏这样的说话方式,倒不是说“我在读什么书”比“你该读什么书”说出来更有“技巧”,而是觉得通过“分享自己”来让对方做出选择,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会让人感觉更加舒服。每个人的口味兴趣不同,我推荐的就一定是你喜欢或适合的吗? 那些不以“教育者面目示人”的人,不知道他们是否喜欢辩论。 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与我们有关,但这个世界确实又有很多东西与我们无关,少一点儿激昂的辩论,这个社会也许会更松弛一些。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