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爱莲说》课件2 (共39张PPT).ppt

2017年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爱莲说》课件2 (共39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爱莲说》课件2 (共39张PPT)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美好的资质。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高洁 庄重 正直 芳香 清高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明确:托物言志。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 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 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正衬 反衬 莲:君子者 (文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 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用意何在?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小结 本文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之人。 总结 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 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正衬和反衬。 一条线索 两个陪衬 三种类型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2、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 并指出作者的处事态度是什么?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贵;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4.练习:根据提示理解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