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耳门的历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鹿耳门的历史

鹿耳門的歷史 台灣歷史的起點(鹿耳門簡介、前言)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行經台灣東部,望見島上青木蓊鬱,綠意盎然,彷彿在虛無飄渺間的海島,遂發出驚呼 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的Ilha是島,Formosa意為「美麗的」,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這是台灣被歐洲人稱為Formosa的由來。在此之前的歐洲地圖上並未有著台灣的蹤跡,也因這次的奇遇,使台灣在西方人的地圖上的一隅悄悄的出現。 然而在大航海商業競爭的時代中,第一個侵入台灣的不是葡萄牙艦隊,而是攻佔澎湖不成,轉而佔領台灣的荷蘭軍隊,西元1624年荷蘭人進駐台灣南部,據以做為轉口貿易的基地,在統治了38年之後,卻被鄭成功從滿是珊瑚礁石的鹿耳門水道侵入,進而圍攻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荷蘭人退出台灣,故鹿耳門史稱“台灣之門"。 當時的鹿耳門為兵家必爭之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位於台江內海這個重要的通商根據地上,台江內海千帆往來、繁華盛及一時。荷蘭統治時期因荷蘭人的入台,帶動台江內海的國際貿易,又因鄭成功及後人的開墾,使台南在台灣建省前佔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台南曾是台灣的經濟重心,但由於後人北移的開墾,使得台灣的經濟重心逐漸往北移。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台灣之門不只是軍事之門,亦是台灣經濟、文化、歷史的起點。 鹿耳門溪地理位置 鹿耳門溪位於台南市安南區,車行西濱公路,從台南市來的方向,經過台南科技工業區不久,就可以看見指標往鹿耳門天后宮,鹿耳門溪就伴隨在旁,現在已不復見昔日浩瀚的台江內海,大量開墾採伐樹木以及幾次大水,使得海洋淤積成陸地,舊台江內海即今日北起南縣漚汪溪口、馬沙溝(現今將軍鄉一帶),中間經過赤崁樓(普羅民遮城)南到台南市南區喜樹、灣裡一帶。西面為沙汕(洲)所包圍,現此時:青山港汕、網仔寮汕、頂頭額汕、安南區沿海(舊名隙子島、北線尾)、安平沿海(一鯤鯓至七鯤鯓)等;東面沿七股鄉篤加村、西港鄉蚶西港、西港、安定到永康的洲子尾。 經過三百多年的時間,滄海桑田、繁華落盡之後,有多少鄉村耆老還能述說當年的故事,為我們娓娓道出在台鹼安順廠這些被遺忘的污染之前,鹿耳門是什麼樣的風采。 參考資料:.tw/dioxin/a/a1.htm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揮軍攻台,登陸北汕尾島,派宣毅前鎮提督陳澤,率銃船隊,兵員4000人,扼守北汕尾島,截斷荷軍來源。史載鹿耳門北汕尾島,總計五次爭奪戰:第一次─荷總督揆一精選軍員 250名,恃其火力強大,急渡北汕尾展開大會戰,荷軍輕敵,被鄭軍殲殺 180餘名,上校隊長馬斯彼得爾陣亡,荷軍潰敗散竄。爾後數次戰役,有在硝煙彈雨中乘坐小銃船,圍住大型荷艦,使其無法發揮原有強大的火力;有則利用天候,乘荷砲無法命中目標,逐次擄獲荷艦。荷軍海戰失利,改變策略以陸戰隊或以騎兵誘鄭,仍被鄭軍擊退。荷軍見局勢越來越不利,乃於1661年10月19日夜,再度強行登陸北汕尾,此時鄭軍也有了大炮,軍事設施已固,加上水師兩面夾擊,再度嚐到敗績。荷軍終無力反攻,採消極防禦政策,延至1662年2月1日圍城受降,簽下十八條盟約,悄然返回巴達維亞城。 參考資料:.tw/ 鹿耳門的變遷 鹿耳門古有「台灣門戶」之稱,漲潮時,船舶自此入安平,暢通無阻,可惜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七月由於大風雨,海沙驟長,變成陸地,昔時的險要與繁榮只能在故紙堆中尋覓,從古文中觀察鹿耳門之興廢盛衰等變遷。 「鹿耳門」(Lakjemuyse)一詞最早出現於西元一六四○年熱蘭遮城竣工之後荷蘭人所繪的大員圖上,當時係指一條水道,是台灣的咽喉、台江的主要航線。鹿耳門號稱天險,為兵家必爭之地,鄭成功驅荷、施琅平台、朱一貴事變、蔡牽之亂,都由此出入。 鹿耳門在台灣縣治西北,內為台江,外為大海,浮沙突起,形如鹿耳,鎖鎮全台水口,「出入僅容三舟」,旁皆巨石,峰稜利如劍戟,舟行失尺寸,頃刻沈沒。清兵平定鄭克塽、朱一貴,皆乘風潮之便,無所阻礙。敵人進不能勝,退無可守,只好束手就擒。此港易守難攻,但漲潮時,敵艦一入,奪安平而抗府治,斷出海之路,復絕依附之門,可底定全台。 港門深僅丈餘,為免船行擱淺,故在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盪纓,又稱標子,以利航行,入門須先懸起後舵,方敢前進。港內出水沙線二道,橫亙南北,南線稱北線尾,大船入口更易,水船循此線內東南行二十里,過安平鎮,為入郡咽喉。北線稱海翁隙,其內可泊大船,距岸二十餘里,就是洲仔尾。道光之前的鹿耳門形勢大抵如上所述。荷蘭人佔據安平時,鹿耳門港甚淺,大船無法進出。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征台,遙見鹿耳門,冠帶叩祝,水比往日加漲數尺,因得直入無阻,舟師泊禾寮港,登岸扎營,命宣毅前鎮虎衛將坐銃船守鹿耳門,牽制敵人甲板,並防北線尾。最後得以驅荷,這是關鍵性的一役。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疏於防守,江山難免拱手讓人,令人歎息的是這種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