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地震概述概要
抗规1.0.2条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一章 地震概述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 本章要点 掌握:地震的含义、地震的类型;地震波的类型、 震级的含义;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异同 了解:我国及世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震害 §1.1地震与地震动 地震分类 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成因 地震形成的局部机制: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 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三、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面波 四、地震动 思考题 §1.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一、地震震级 二、地震烈度 三、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1.3地震灾害概说 一、中国地震背景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 震构造系的交汇区域 历史上就是地震多发 的国家之一。 二、地震的破坏作用 1、地表破坏 *喷水冒砂 2.建筑物的破坏(图) 3.次生灾害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地震(动);地震波;震中;震中距; 震源深度;震级;震中烈度;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2)按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按地震破坏程度分:破坏性地震(≥5级)、大震( ≥7级 )、特大地震( ≥8级)。 三、地震波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纵波、横波、瑞雷波、乐夫波。 四、工程结构的震害种类。 第一章作业 一、名词解释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震中,震中距,震源,地震波,地震烈度表 二、简答题 1、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由那些? 火山地震 地 震 烈 度 调 查 情 况 震 害 程 度 — 6.7 33.3 24.4 35.6 100 — 3 15 11 16 45 — 10 20 70 — 100 — 1 2 7 — 10 13.7 26.3 33.7 21.7 4.6 100 24 46 59 38 8 175 15.8 57.9 15.8 10.5 — 100 3 11 3 2 — 19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毁 总计 百分比 栋数 百分比 栋数 百分比 栋数 百分比 栋数 10度 9度 8度 7度 我国历史强震中单层混凝土柱工业厂房震害统计(249栋) 3.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地震时,水坝、煤气管道,供电线路的破坏,以及易燃、易爆、 有毒物质容器的破坏,均可造成水灾、火灾、空气污染等次生灾害 图 1999年9月21日(北京时间),台湾省花莲西南发生7.6级地震,受断层作用北段三跨泄洪道断塌,造成水坝破坏。 1906年 旧金山地震 被烧毁的街区 1923 关东大地震的震后火灾航拍图 1995 神户地震 燃烧中 火灾后 海啸瞬间 泰国酒店浸泡在海水中 地震引起海啸 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 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印尼亚齐居民站在大街上 斯里兰卡居民房屋变成废墟 返回 * * 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计算 抗震构造措施 其它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 内容概括 构件承载力验算 结构整体变形验算 主要内容 地球断面 地球构造图 古登堡界面 分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400km,赤道半径约6 378km,两极半径约6357km。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球构造 地壳 (1)地壳界限:地球外表面的一层很薄的外壳,它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地壳的下界称为莫霍界面。 (2)地壳厚度:大陆内一般厚16~40km,高山地区厚度更大。海洋下面厚度最小,一般为5~15km。 (3)地震多发区域: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内。 地壳剖面 图1.3(C) 地核 地幔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半径约为3500km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核的物质成分,据推测主要为高温(5000度)高压(300万大气压)的镍和铁。外核处于液态,而内核可能是固态。 地幔界定: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部分为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地幔组成: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高温(1000度以上)高压(9000大气压)岩石组成。 地幔物质根据推算形态应为粘弹性体(能传播横波)。 原因: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工程活动 影响:一般不太强烈,个别情况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原因:地壳构造运动 影响:发生数量大、影响范围广 (占地震总数约9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