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龚关)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动:商品化 从整体看,农业种植结构以粮为主、经济作物不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粮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经济作物不到20%。表明整体的商品化程度不高,自给自足色彩浓厚。 但商品化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稻米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由17世纪前期的约70%,下降到20世纪初期的53.1%,继而又下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36.4%)、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杂粮类作物的种植在近代亦有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棉花、大豆、花生、芝麻、烟草、茶叶,专业化种植趋势明显。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变化 在近代中国农业的技术构成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始终占有压倒优势的地位。化肥使用、动力排灌、机械耕作等新的生产要素皆未能纳入到近代农业生产中去。 近代中国的农业单产很高,然而却是建立在极低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农业继续增产的余地很小。即依靠提高复种指数、加大人力畜力投入的方法产生的功效已发挥致极至。 矿藏储量 (二)矿产资源及其利用 总体规模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大部分矿种储量丰富,品种齐全。就常见的矿种来说,钨、锡、汞居世界第一位;铅占第二位;铁、铜、银居第三位;金、铂、磷居第四位。但也存在:一是富矿少,贫矿多,86%的铁矿,70%的铜矿、磷矿和铝土矿,50%的锰矿均为贫矿;二是80%的矿为共生与伴生矿,单一矿少,这就对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传统与现代产业并存 土法开采冶炼衰落,但仍占相当比重,现代矿冶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由于冶炼技术落后,矿冶业处于初加工水平,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输出矿石、矿砂等原料型产品,输入同出一源却经深加工的产品,如铁矿业,每年都有生铁大量输出,但钢材、机器等还需依赖进口;再如钨的出口,多以钨砂为主,而钨铁、钨钢反需进口。 重要矿产资源为外资所控制 煤矿:英国人控制的有开滦煤矿、福公司、山西的煤矿。德国人控制井陉煤矿等,日本人控制了东北最大的煤矿抚顺煤矿。 开平煤矿 铁矿:本溪湖铁矿、鞍山铁矿,汉冶萍公司。铁矿业几乎为日本独占,日本在中国经营和所控制的冶铁工业,完全服从于其掠夺需要,反映在设备能力上,就是采矿大于炼铁,炼铁大于炼钢,炼钢大于轧钢。 光绪年间的汉冶萍公司 三、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灾害 1.生态环境的破坏 森林资源大量被毁 到清末民初,奉天全省垦地面积已达6822.6万亩,吉林省垦地面积达492.2万墒,黑龙江亦达211万墒,农业区由辽河流域逐步向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推移,平原地区的森林逐渐被开辟为农田,直至一扫而光。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西北地区的开荒,使渭河中上游、陕北横山、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及阴山、山西苛岚、五寨、保德、偏关、河曲和秦岭北坡的森林逐渐被毁。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也达到一个新阶段,例如20世纪初陕北黄龙山还有不少森林,但到了30时年代,这里的森林几近全部砍伐。 草地植被体系的退化 陕西省榆林地区,距今200多年前仍是林草茂密之地;辽宁西部的章古台沙荒地100多年前还是茂盛的草原;四川凉山地区原为青山绿水的林牧区。到民国时期,这些地区都已相继变成荒山秃岭或黄沙滚滚的沙荒地。 在黄河流域,清中后期一些山西、陕北的贫民在今内蒙古地区的开垦,给这里的牧区带来一定的风蚀问题。清水河:很多人“因所垦熟地或被风刮,或被水冲,是以……弃地逃回原籍”。托克托城、和林格尔:“从前开垦之地,沙性尚肥,民人渐见生聚。迨至耕既久,地方渐衰,至咸丰初年,即有逃亡之户”,因“承种地亩,均被沙棘碱废,不堪耕种”,“遂至黄沙白草,一望弥漫”。 土壤侵蚀 盲目的开垦带来了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河流淤塞,良田受损,水利设施荒废,并因此而导致其他生态要素如土地、水域及其它多种生物受害,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后果。 淤田促垦导致湖泊湿地的退化 河北南部的东淀是大清河等重要河流的泄洪区,清中叶起遭大规模开垦。“百数十年来竟已占去大半。丛芦密苇,弥望无涯,不特难容多水,即淀中旧有河道,亦因而淤垫”,致“上游各河水难下泄,泛滥成灾”。后来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历时五年才清理完毕。 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中湖泊的退化进一步严重。清朝前期新疆开垦的耕地共有20.1万平方公里,至1911年,耕地达70.36万平方公里,1949年新疆耕地达到121万平方公里,人为的直接后果就是,湖泊湿地的退化突出。 乾隆、嘉庆时期出现了人口猛增,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山区,而此前传入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引进,对人口的增长和继续涌入山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云贵山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东南丘陵、汉江湖区和河道、华北草原等遭到盲目的掠夺式滥垦,引发了长江流域旱涝灾害和北方草原沙漠化趋势。 人口的增加与生态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