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概要
一、人类活动影响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思考: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案①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思考: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 *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Go)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Go)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Go) 一、人类活动影响孕灾环境的稳定程度(Go)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不稳定 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 修建水库 径流量稳定 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减少滑坡、泥石流 (合理) (不合理) (水圈) (岩石圈)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风蚀沙化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 诱发地震或塌方 严重的环境污染 酸雨、赤潮 (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钾的污水排入河道,水体营养物质增多,使海洋藻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变色现象。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使渔业减产 赤潮 危害: A B 使径流量稳定,可以减轻水旱灾害 防洪、灌溉、发电、养殖、旅游、航运等 诱发地震、造成土地盐渍化、 下游平原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岸后退等 1.图中A、B哪条曲线是表示建水库之后的?为什么? 2.水库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哪些灾害? 思考: 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航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城市化后:_______ 城市化前:_______ 如果右图表示的是某地 不同时期地表径流曲线 a b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Go)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Go)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Go)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Go)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a.人自身 b: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受灾体 防灾减灾工程 (受灾体中最脆弱、最活跃的一种) 一是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 二是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 (1)住户都清楚防灾紧急通道; (2)易倒易碎的物品合理放置 (3)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总阀 三是加固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 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图为东京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地震躲避演练。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桑枣中学之所以躲过劫难的原因: (1)强烈的防震意识。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 习,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 (2)加固教学楼等设施,提高防震能力。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例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Go)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Go)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Go)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Go)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地区,往往减灾不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