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doc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 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天津杨柳青 2005年岁末,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摘取了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的桂冠。 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魅力名镇》颁奖词这样写道:古老的大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积淀。运河水早无当年辉煌,但是这里仍然是文脉昌盛,一派斯文。这里的年画天下闻名。几百年兴盛,几十年衰落,如今已经是全面复兴。文化是这里不灭的灵魂,京师附近的平原小镇,中国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 杨柳青镇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闻名世界的中国年画之乡。千百年来,它虽然不愿张扬卖弄却依然备受青睐。它固守着一片青青的杨柳,一湾淡淡的溪水,一张古朴的年画,一座精美的小城,看时代风云变化,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保持中不断变化。 千年历史激荡运河 一个北方小镇,能有一条河已经是一种幸运。杨柳青镇二水夹流,千年古镇就诞生于两河之间。镇北有退海后天然生成的子牙河,镇南有世界第一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天河”与“人河”天人交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老运河激荡出杨柳青的千年文明。 杨柳青建置可远溯至北宋景德年间,那时,黄河泛滥,河水冲决,汇流东下,因此此地被命名为流口,后来宋军在此屯兵植柳改称柳口,并逐渐形成聚落。金代贞祐二年(公元1215年)设柳口镇,为建置之始。元代至正三年,文人揭傒斯游历至此,赋杨柳青谣,杨柳青之名始见于文字。清代乾隆下江南舟行至此,见堤岸杨柳青青,欣然赐名杨柳青。时至今日,乾隆与杨柳青的趣闻轶事,仍是当地民间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 古镇因水而兴,水铸造了古镇的筋骨与灵肉。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6年),京杭大运河贯通,杨柳青漕运兴起,成为北方商业重镇。明嘉靖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得漕运之利,商贸业鼎盛繁荣,杨柳垂驿、蘼芜绕船、商贾云集、舟楫林立、帆影重重,杨柳青成为沟通南北货物流通的集散地,被誉为北国江南、沽上扬州。名流学士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诗文。明代文豪吴承恩流连杨柳青美景,其传世名篇“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极尽古镇之美,传唱至今。 清朝康乾盛世到清末的150年间,杨柳青商业空前繁荣,靠漕运起家的石家商铺地产绵延百里,财势之盛雄居天津八大家之首。石元仕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奖掖,赏赐顶戴花翎。1875年建成被誉为津西第一民宅的石家大院,十八道院落四合连套,房舍200多间,占地1万平方米,钟鸣鼎食极尽奢华。建筑的别致、馆藏的丰富、砖雕石刻的精美、北方民俗展示的集中称绝当世。近年来,更是成为明清题材影视剧的选景拍摄基地。目前,在已经拍摄完成的42部影视剧中留下了石家大院的身影。 杨柳青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戏楼、牌坊、文昌阁被称为杨柳青三宗宝。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文昌阁,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建筑。普亮宝塔,是当年建造的40余座古刹名寺之一,建筑的精巧令人称叹。 “赶大营”开创近代商业传奇 因河而兴,以水为路,千年古镇杨柳青商贸业空前繁荣。时至近代,在清政府收复新疆背景下兴起的“赶大营”,历经百年风雨,再现中国近代商贸史奇迹。 “赶大营”是杨柳青人的创举,发端于1868年,兴起于1875年,1884年后进入全盛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盛转衰。据说,清朝时期,一大批因饥荒而背井离乡的杨柳青人紧跟左宗棠西征的清军,肩挑手提走天山,为清军提供日常军需用品,以弥补军需不备和边货奇缺。因为追随军队做生意,称为“赶大营”。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全境,随之“三千货郎满天山”。1884年,逐渐形成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天津商帮”翘居新疆八帮之首,《新疆图志》称“津人植基最先,分枝遍及南北疆”。自清军收复全疆到抗战之前,涌向新疆的杨柳青客商因无营可赶,改称上西大营或称跑西大营,由新疆经商致富返乡的称为“大营客”。 “赶大营”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清军收复新疆,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中国1/6的版图,西出阳关的杨柳青人用货郎担有力地支援了清军,是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唯一一次打败残暴侵略者、收复领土。“赶大营”促进了古镇发展,推动了新疆商业开步,使新疆边城向大都会进化,带动了陕甘宁绥沿线发展,成为沟通天山南北与渤海之滨经济文化交流的先声。天山南北的杨柳青商户超过万人,商业上多有建树,在新疆开办的店铺多达3000多家,涉及商业、手工业、饮食服务、农业、运输等几十个行业,创造了新疆历史上200多个第一,开创了新疆近代商业史,津帮八大家富甲一方,大营客聚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被称作“小杨柳青”,见证了当年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djp11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