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试指导、考试常用的知识概要
考试指导 1、准确填涂考号、科目等信息(可用纸先抄好考号) 2、选择题要对准题号填涂 3、审清题目,先易后难 4、主观题要分点答题 5、选做题要记住涂选做标志 6、确保作文(够字数、完篇) 考试常用的知识 必考现代文阅读 1-3题全是选择题 做法,题干内容与原文一一照应,比较分析选出答案(对位比照) 十二类错因 1.以偏概全 2.张冠李戴 3.强加因果 4.可能当必然 5.肯定当否定 6.未知当已知 7.混淆前后 8.歪曲文意 9.无中生有 10.夸大其词 11.混淆条件 12.或然当已然 文言文阅读 4、断句的方法:一、标名代,定主宾(先断易)二、借助对话断句(明对话)“曰”“云”“言”“谓”“语”“道”“白”“对三、借助虚词断句四、依总分五、借助固定结构断句 (辨句式)六、借助对称性断句 (品整句)七、借助修辞手法(对偶,顶针、反复、排比等)断句 5、古文化常识(可放回原文,结合前后语境考虑 6、内容分析概括:对位比照原文(常见陷阱设置法: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5、不识言行,误解形象6、颠倒时序,叙述混乱 7、(1)翻译要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六法:留、换、删、调、补、贯(切记要准确翻译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小心词类活用) 诗歌鉴赏复习点 一、考纲要求: 二、解题步骤: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看诗题:感情、对象、事件、背景、题材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三看注释:背景、写作目的、用典 四看词句:写什么、特点、情感、谓语(动词、形容) 答题模式1、?分析意境型 ?答题步骤: ①抓主要景物,描述画面。(忠于原诗,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和写景手法。 ③分析具体情感。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一幅怎样的景物) (步骤一)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描绘了秋天的景物:西风起,雁啼叫,红叶满天,黄花遍地,雨打芭蕉)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 (步骤二) 渲染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步骤三)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附:意境氛围特点的词语(知识积累)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明净绚烂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悲凉 生机勃勃 孤寂凄清 沉郁忧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答题模式2、?情景关系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 ?[ 提问方式]:此诗情与景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提问变体]:此诗以景写了什么样的情,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分析诗歌情与景的关系(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题步骤: ⑴回答写了哪些景,怎样写的(手法) ⑵点明意境或情感。 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步骤①) 营造了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江南烟雨图。(步骤②) 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思乡的愁苦之情。(步骤③) 答题模式 3、分析技巧型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 (3)点明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及感情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 运用反衬的手法,以飞于梁间的燕子、在梧桐上筑巢的鸾鸟反衬笼中的莺(1分。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突出了笼中莺对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要点“向往”或“羡慕”),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要点“渴望自由”)。意思对即可。 (知识积累——表现手法: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A、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融情于景、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B、描写手法: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化动为静、白描、工笔、渲染、 扬抑(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以小见大、象征、明暗结合等。 C、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反复、比兴、双关、用典和互文等。 写景角度: 观察角度的变化:上、下、高、低、远、近、俯、仰等 描写角度:听觉(声)、视觉 [色、形、态(动态和静态)]、味觉、嗅觉(香)、触觉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答题模式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