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概要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感。
3、懂得写诗作文皆由感而发,因情而生,能进行自由作文创作。
4、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品位。
二、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借助诗人的创造精神和诗歌的深蕴旨意来教化学生,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思想的启迪,神韵的领悟。各课设计思路简单介绍如下:
《毛泽东词二首》: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卜算子·咏梅》可采用比较阅读。
《古代诗词三首》:①《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能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把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把握文本主题。这首诗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质朴生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习本诗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②《观刈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深深的谴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的含义。
③《破阵子》表达了作者虽有伟大的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体会作者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
《现代诗二首》:①《回延安》: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会从中抒发的感情。②《再别康桥》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的作用。
《歌词三首》:歌词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而言,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学生对于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学生能唱不少歌曲,对歌曲较为感兴趣。这是学习这三首歌词的良好前提。利用这一优势,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本文,应该先让学生学唱这三首歌,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这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词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并进一步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唱其他爱国歌曲,可以组织班级演唱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欣赏》: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写作:自由作文》: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手抄报、壁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
(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过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有关知识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