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中学高2009级12班周练习2.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万州中学高2009级12班周练习2

万州中学高2009级12班周练习2 1.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赛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右图为嗅觉受体细胞膜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A.②为蛋白质分子,可作为气味受体B.①为多肽,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②的特异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D.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为受体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它们都含有大量的酶,是代谢的重要场所 C.它们都含有大量的自由水 D.它们都含有大量的DNA和RNA 3.A、B两种哺乳动物体重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分成等量的2组,每天只消耗100g大麦种子(含65%淀粉和35%脂),已知每克淀粉和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水的量分别是0.55g和1.55g,两者在相同的环境下持续实验几天。结果A动物生活了6天先死亡,B动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释没有说服力的是 A.体内有机物代谢所产生的水维持了细胞暂时缺水的需要 B.A动物可能活动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 C.在原来正常情况下,B动物的寿命就比A动物的寿命长 D.B动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区,A动物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环境 4. 下图是一种细胞在进行某项生命活动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 请据图分析,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孕激素 D.雄性激素下列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不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A.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 B.胃蛋白酶的合成C.信使RNA的合成 D.CO2的固定 根据下列细胞模式图回答: (1)图甲代表 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ⅱ.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回答: (1)图中7可能是 . A.性激素 B.生长激素 C.胰蛋白酶 D.RNA聚合酶 E.促甲状腺素 F.胰岛素 (2)若该图代表动物胰岛细胞,其活动受到 调节. (3)若7能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则该图代表的细胞是 ;欲制备治疗SARS病毒的抗体,则应将图示细胞与 细胞融合,培育成 细胞. (4)此细胞与蓝藻这类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 7.1946年,科学家把一个不能合成甲硫氨酸和生物素的菌株和一个不能合成苏氨酸和亮氨酸的菌株,一同培养在缺少上述四种营养物的培养基中。设想,如果这2株细菌相互之间没有基因交流,它们在这一培养基中应该都不能生活。但实验结果相反,出现了少量能生长繁殖的大肠杆菌。现已查明,细菌的基因交流是通过细菌间“接合”而实现的。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 (2)细菌的接合表现了初步的有性分化。接合虽然没有繁殖的意义,但由于存在基因从一个细菌到另一个细菌的传递,因而有增多变异的作用,而增多变异在 上有重要意义。 (3)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在培养基中加入 可以鉴别大肠杆菌的菌落。 (4)在固体培养基上,尽管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往往可以通过肉眼观察 的形态特征来鉴定菌种。 (5)假定这二种菌株在培养过程中不往外释放氨基酸,请根据以上资料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目的:验证细菌是否具有基因交流。 材料:甲菌株:不能合成甲硫氨酸和生物素;乙菌株:不能合成苏氨酸和亮氨酸;培养皿、培养基、各种营养成分、恒温箱等。 ①实验假设: 。 填写观察记录,完成以下部分实验记录表 培养皿 接种细菌 实验现象 1 A 不出现菌落 2 B 出现菌落 3 乙菌株 C ②实验步骤: 配置培养基并灭菌:培养基的成分中不能含 有 。 设置对照实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均等放入3个相同的培养皿中。 接种:将甲、乙菌株按设计要求接种到培养基上,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 ③2号培养皿中接种的细菌B是 菌株;预期C处的实验现象: 。 ④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1-5 B D B B A 6.ⅰ(1)低等植物 有叶绿体和心体 ③甲菌株与乙菌株;不出现菌落。 ④甲菌株与乙菌株之间进行基因交流。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