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精细概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技巧 结构上的作用 情感 2005年高考湖南卷 2005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情感 技巧及作用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面对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群山愁肠欲断的无奈心情。诗人运用比喻和想象,抒发了看似“自放山泽间”的超然洒脱,实则迫切思归的强烈感情。或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的强烈感情。) 2006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 州 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景 近景 暗 明 动 静 2006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 州 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景 近景 阴沉抑郁 昂扬有朝气 暗 明 动 静 实景 虚中有实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5分)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008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 2008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6分)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诗歌中的“虚”与“实”小结 ?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 “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诗二首天上的街市太阳船好概要.ppt
- 诗句作为观点---升格高考作文概要.doc
- 诗五首(精品课公开课)概要.ppt
- 诗四首第二课时概要.ppt
- 诗歌中的常见手法1概要.ppt
- 诗歌1课时——意象、意境概要.ppt
- 诗从肺腑出概要.ppt
-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概要.ppt
- 诗歌内容与思想感情概要.ppt
- 诗歌形象2013概要.ppt
- 2025年网络文学平台版权运营模式创新与版权保护体系构建.docx
- 数字藏品市场运营策略洞察:2025年市场风险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与市场前景白皮书.docx
-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标准制定:安全防护与合规性监管策略.docx
- 剧本杀剧本创作审核标准2025年优化与行业自律.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巡逻车在城市安防中的应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docx
- 全渠道零售案例精选:2025年行业创新实践报告.docx
- 2025年网约车司乘纠纷处理机制优化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docx
- 2025年宠物烘焙食品市场法规政策解读:合规经营与风险规避.docx
- 2025年宠物行业数据安全监管政策影响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