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亡国之臣”:崇祯朝言官述论 蔡明伦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系,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 崇祯朝,在明末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影响下,言官严重腐化蜕变,对明朝灭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恶劣影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终成为亡国之臣。不过,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其根本症结在于君主专制制度。 [关键词] 崇祯朝;言官;思宗 明思宗朱由检在明朝灭亡前夕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1](卷100,崇祯十七年三月壬辰),把亡国的责任都推到诸臣身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责任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从思宗的性格、用人等入手,批评思宗对明亡的影响①,而鲜有从官僚群体的角度立论的。本文拟从言官这一特殊的官僚群体出发,探究其蜕变对明亡的影响,以及言官成为亡国之臣的深刻原因。 明代言官由给事中和御史组成,明人又称之为科道官、台省官等。这是一支人数众多,活跃于朝廷内外的官僚队伍,拥有广泛而重要的职权,诸如处理诏旨章奏,考察官吏,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参与议政,监察礼仪及中央官属,以及视察地方军政,监察外官等[2]。在明代中央部门中,科、道与 翰林、吏部一起,“以其极清华之选”而被称为“四衙门”[3](卷10,遍历四衙门),因而言官有很特殊的政治地位,秩低而权重。明代健全和完善言官制度,是想利用言官来规谏君德,驳正违误,纠劾奸佞,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持明朝的长治久安。遗憾的是,明中后期言官群体不断腐化变质,至崇祯朝成积重难返之势,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思宗纵然励精图治终成亡国之君,而言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亡国之臣。 一 思宗即位后,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作为一个一心想做中兴之主的皇帝,思宗锐意求治,宵衣旰食,勤于政事,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为此,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选贤举能、整顿吏治是他刷新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把持言路、会推官员、澄清吏治的言官,便成为思宗推行新政的倚重力量。然而,言官的蜕变使该群体中杰出的人才寥寥无几,因而思宗很快就失望了,深感人才匮乏:“至于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首鼠而议不清,武将骄懦而功不奏”[4](卷79,甲申之变),于是便走马灯似的更换大臣。虽然 ———————— [作者简介] 蔡明伦(1971-),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明清史。 崇祯朝不乏忠正清廉的言官,但在整体上却是腐朽堕落的,呈现岀一番末世景象,其种种蜕变表现,最终成就一代亡国之臣。 其一,敷衍塞责,明哲保身。身受国家养士之恩,言官应该恪尽职守,忠贞报国,尤其在多事之秋,更应该挺身而出,以国家大局为重。但此等壮举是给事中陈启新无论如何做不岀来的。崇祯九年八月初,清兵入塞,陈启新被派前去驻守山海关,但他到任后,却因怕死而闭门不出。为搪塞公职,陈启新上疏时尽说些鸡毛蒜皮、不着边际的话,对关乎国计民生、兵马钱粮的大事则绝口不提。当时就有人警告他“一味真方假药,恕己责人,寻人小疵,搪塞了事”,会被皇上看破,到头来“讨不得个明哲保身”,后果如其言[5](笔记上,崇祯,P14)。在前线的言官贪生怕死,敷衍保身,在朝诸言官,也大多缄默取容,金口难开,而且言官品阶越高,保身的倾向越明显,何以如此呢?“大抵散员迁至都谏,则视京卿为掌中物,得失交战,故所言必少必平。间奉旨条陈,则又独后,官前而言后,罔愧也。”李清在升任左给事中后,一年上了十次疏,这本是份内之职,却被老于世故的抄写奏本的官员劝阻说太多了,李清很奇怪,对方解释说:“散员以月谏,左右都以季谏”[5](笔记中,崇祯,P74)。作为言官的高级首领,一个季度只上疏一次,不以为耻,反视为惯例常规,依此可窥言官塞责保身之全貌。 其二,贪污腐化,士气衰陵。明末官场腐败,吏治污浊,大小官员贪污受贿,风靡一时。肩负澄清吏治重任的言官自身难保,成为整顿吏治中的“抹布”——只要他人干净,不管自己污名。对于言官队伍中的贪污腐化行为,圈内人士看得更清楚。崇祯初年,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以自己出身县官而今为言官的经历现身说法,认为县官为行贿之首,而给事中则为纳贿之魁,每当州县官进京,京城的言官号称开市,视此为捞钱的良机[1](卷89,崇祯元年七月辛酉)。对于国家给予言官会推、大计官员的职权,言官不仅没有举优惩劣,反而利用职权,大肆“设租”,谋取私利。户科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自从当上言官后,“从不守科发钞,非匍匐政府,则奔走吏部,以除奸扶正为名,卖官纳贿为实”[5](笔记中,崇祯,P48),每当遇考选诸人进京,必定登门索要钱财,如果需索不饱,甚至连夜叩门进行恐吓敲诈,吓得某些州县官赶紧倾囊而出甚至卖了袍带去行贿讨好[5](附识中,崇祯,P209)。此等败类充斥朝廷,吏治怎不更加败坏,明朝怎不灭亡。 明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众多刚正不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