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教学课件.pptVIP

(精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著名豫剧表演 艺术家,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 男,69岁。3年前因活动后心悸、胸闷,曾在我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病情稳定。 今年春节后头昏,精神差,瞌睡。考虑慢性脑供血不足。CTA、DSA发现右侧椎动脉开口处重度狭窄。局麻下放入支架。术后恢复良好,头昏症状消失,头脑清晰。 CTA 2010年3月17日 DSA 支架植入前 支架植入后 三、介入治疗可以解决药物和手术治疗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脑动脉狭窄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手术损伤大,且深部脑动脉狭窄手术难以实施。因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不但颈动脉狭窄及椎动脉颅外段狭窄 可以介入治疗,颅内脑动脉狭窄也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患者,女性,65岁。反复发作右侧肢体无力,失语,经抗血小板、抗凝和小量尿激酶治疗不能控制。支架植入前DS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达90%,病变长约6mm。 支架植入后DSA,左侧大脑中动脉通畅,TIA消失,随访2年,一直未再发作 及时治疗,获益多多 男性,63岁,反复发作眩晕,复 视,考虑后循环缺血。神经内科 系统治疗,效果不好。DSA示右 侧椎动脉颅内段严重狭窄 植入支架后动脉通畅,随访 1年,眩晕未再发作 发作性意识障碍5天,MRI显示桥脑、枕叶 梗塞。DSA发现基底动脉狭窄。拒绝介入 治疗。 15天后,患者昏迷, 双侧巴氏征阳性。 复查DSA,基底动 脉完全闭塞。 延误治疗,酿成悲剧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复杂,有更多风险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虽然安全有效,创伤性小,但与心血管和其他外周血管介入相比,脑血管的支架治疗更为复杂,承载的风险更多。尤其是颅内血管的介入治疗,需要更为严格的技术要求。能将导管经股动脉插入病变的椎动脉和径路曲折复杂的颈内动脉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绝技,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 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的径路 五、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的 介 入治疗技术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接触性溶栓 (超早期治疗) 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 (预防卒中)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⑴发病后6小时以内, 基底动脉的溶栓可以延至发病以后48小时; ⑵ CT或 MRI检查没有梗死和出血表现; ⑶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⑷血压不过高(<200/110mmHg) 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的适应症 ⑴ 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70% ⑵ 临床表现与造影显示的病变部位一致 ⑶ 药物治疗无效 ⑷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以后再狭窄 ⑸颈内动脉分叉过高 ⑹颈内动脉放射损伤性狭窄 ⑺长段的动脉狭窄。 主要的禁忌症为急性期脉管炎。 六、神经内科医生在开展缺血性脑血管 病介入治疗中的的优势和职责 优势: ⑴神经内科医生具有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基础。 ⑵神经内科医生具有丰富的脑血管病处理经验,可以更准确 地评价患者的病情,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妥善处理介 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做好介入治疗后的随访观察。 ⑶脑血管病和脑动脉狭窄的绝大部分患者首先就诊在神经内科。 因此,在介入治疗的团队中,有神经内科医生参与,对开 展工作会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神经内科医生 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介入治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冯周琴 支架植入基本过程示意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一、古代 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神农尝百草 中世纪西方医生在做放血治疗 英国漫画家 詹姆斯吉尔雷(1757~1815)(1804年) 中国 战国时代(约为公元前476~221年): 《内经·素问》即有中风的记载:“仆击偏枯” 《时病论》:“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 西方 约公元前460~377年):希腊Hippocrates应用了中风的命名。 中国 1563~1640年 《金匮要略》张仲景将中风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三类(即轻、中、重三型) 西方 1620~1695年:瑞典Wapfer提出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引起。 1682~1771年:意大利 Morgagni 根据其解剖的病例首先区别了脑出血与脑梗死。 张仲景 金匮要略片段 此后,中医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均有较多记载,公认的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通络。 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出的一些方剂,其中“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的有效方剂,我国医学界至今仍在沿用 。他在《医林改错》中记录的34种中风先兆症状,到现在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