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修辞学2010 年第4 期(总160 期)
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
———“难道、不会、怕、别”
陈振宇 邱明波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提 要 强否定的语法结构在反预期语境中,由于语用尺度的颠倒,会转化为表示弱肯定的修
辞结构。这一弱肯定意义,我们称之为修辞性推测意义。这种转换在汉语中有两种情况:1)“难道”类
反问标记,它们都兼有推测情态的功能,但不能进一步演化为专门的推测情态表达式;2)“不会”类
否定格式、“别”类祈使格式、以及“怕”类担心格式,它们中有的已经在语法化中成为专门的推测情
态表达式,大多数仍然作为一种修辞结构存在。
关键词 修辞性推测意义 反预期语境 难道 不会 怕 别
一、引 言
通常具有某种交际功能的语言结构,出现在更为具体的语境中或带上某种特定语气时,
其功能会发生迁移而形成一种临时性的用法,以至稳定下来被人们经常使用。语法结构就是
这样在一定修辞动因的促动下被塑造成各种修辞性结构的(参看刘大为,2008),汉语的疑问
句正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典型的疑问句可以从形式、语义和功能诸角度进行研究,但疑问并
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范畴,它与否定、肯定、祈使、感叹等语气,以及各种特定的交际要求之间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存在向修辞性疑问发展的多种途径。
对此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是:1)非疑问形式的句子怎样获得疑问功能(参看陈振宇,
2008);2)疑问形式的句子怎样获得非疑问的功能,尤以反问句为最。刘大为(2008、2009)明确
指出,反问句是通过改变言语行为的方式而获得修辞性功能的,这一论述给我们以很大启发,
但在具体问题上还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实际上,反问句可分为两种:
(
1)谁会想去?谁想干那种事儿?
2)难道谁会想去?谁想干那种事儿不成?
(
例(1)是无标记反问句,刘先生解释的主要是这一类结构,它们具有典型的疑问句形式,本来
可以表示询问意义,只不过在特殊的语境中,说话者不认为对方能找到答案,从而具有“没有
本文撰写过程中,梁银峰、李佳 先生及《当代修辞学》的匿名审稿专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谨致谢意!当
*
然,文中若有错谬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 63 -
人会想去、没有人想干那种事儿”的含义,由此转化为反问;而本文讨论的是例(2)这样的有标
记反问句,即在长期语法化、词汇化过程中,产生了专门用来标记反问功能的形式,如“岂、难
道、不成”等。这时可以说,句子的语法意义已经是反问,而不再是询问了。
与无标记反问句不同,有标记反问句还可以进一步修辞转化。如:
(3)难道他是你爸爸?什么都听他的!
(4)难道他是你爸爸?不然你干嘛什么都听他的!
“难道他是你爸爸?”本来表示反问意义,如(3)所示其功能是强烈否认“他是你爸爸”,从而指
责“什么都听他的”这一行为的不合理(参看郭继懋(1997)对反问句的语义结构的论述);但句
子的功能在特殊语境中会发生迁移,如例(4)所示,说话者意识到事实很可能与自己原来的认
识相反(我们称之为“说话者处于一种反预期语境之中”),从而推测“他可能或很可能是你爸
爸”,这样才能解释对方的行为“什么都听他的”的合理性。
还应注意的是,例(4)不仅仅是说话者自身的推测,还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询问的意味,即
希望对方对这一推测给出确定的回答,有学者称之为“揣测问”,认为这是“半疑而问”,介于
“全疑而问”的询问和“不疑而问”的反问之间(龚嘉镇,1995)。
有标记反问句的修辞转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还有一些语法结构也处于同一机制之下,
具有表达修辞性推测意义的用法。例如下面(5)- (7)也都表示说话者认为“他可能或很可能是
你爸爸”,而这一点,是句中的否定形式“不会”、否定祈使形式“别”和担心形式“怕”自身的词
汇语法意义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