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doc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结合部不断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各种用地需求大量的增加,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成为一个必然,从而催生出一个急剧膨胀的新社会群体“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商用征用土地而失去原有生产生活用地,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因为他们失去了土地,不依赖于农业,在城市也享受不了城市人民的好处,成为一个边缘群体(或者说是弱势群体),并对中国的城乡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要》,2000到2030年的30年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有关专家保守地估计,全国失地农民大约有2000万人。仅以2004年四川省为例,当年失地农民有141万人,其中就业不足6个月的失业者有56.8万人,占40%。算起来,平均每五人中就有一个。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农民发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而农民在失去土地同时也失掉了最后的社会保障手段,失去土地,意味着农民失去生活的主要来源。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失地农民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应该关注这部分人的生活,有必要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探索,进一步弄清楚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和就业现状,提出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二、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主要因素 1、安置方式过于单一。 中国现行的征地安置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补偿办法,即国家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农民予以直接的经济赔偿。中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针对失地农民的三种安置方式:一是“以土地换就业”,即由征地单位招工安置;二是把征地补偿费付给失地农民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负责安置失地农民,即就地安置;三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一次性货币补偿,即“一脚踢”式的货币安置。肯定地说,这种经济补偿机制是必要的,目前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机制应该坚持下去并逐步得到改进。 2、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护长远生计。 对于征地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这个补偿标准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是一种与市场无关的政策性价格,在实践中,暴露出这个标准是偏低的。各地大量的实证调查揭示,这种补偿在结果上无法恢复被征地安置者以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及时足额给付了经济补偿,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如果将1.8万元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均年龄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 3、原有就业渠道弱化。 首先,传统农业由于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种养结构变化的影响,消化、容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在削弱。其次,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乡村企业不仅难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原有的企业也大批被迫关闭、搬迁、拆除,由此带来的的直接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大量已安置就业的征地农转非劳动力集中下岗待业。二是以往安置征地农转非劳动力的主渠道变窄甚至堵塞。再次,乡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旅游、饮食服务等行业正处于调整和发展之中,由于其发展定位尚未完全明确,大部分失地农民尚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之外。 4、失地农民就业处于劣势地位。 一是失地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和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当前,以“市场就业”为取向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求职者的年龄、知识、技能等要求较高,失地农民在这些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是处于集体经济较发达的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他们依靠土地补偿、庭院收入、集体经济和房屋租赁收入,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有的甚至超过市内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他们对于再就业环境和待遇要求较高。三是失地农民聘用成本较高。用人单位聘用一名本市劳动力,各项成本加起来,等于聘用7.2名外来农民工。四是依赖性较强。部分失地农民认为地是政府占的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