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美版 高中美术第九课《中国古代山水》(23张PPT)
;;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代特点影响绘画作品的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
;山水画的起源:魏晋南北朝; 一眼望去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山路上出现商旅的,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画家以坚劲有力的笔法和浓墨皴擦,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及磅礴的气势。;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北宋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这也体现在画家的画作中,表现画家的理想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但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画面雄壮、辽阔、崇高取胜。北宋进入南宋,政治格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图》;南宋 马远 《踏歌图》; ; 元四家是指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元代 倪瓒 六君子图;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元代山水画有着淡泊名利清逸的品质,元代山水画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的,山水画的特点主要是抒情写意,这和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有关。 ; 画面以北方画风特有的遒劲、浑厚之气,表现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韵,使南北画风有机融合,又各尽其妙。他作品风格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细笔画为主,晚期呈现出粗笔放逸的风格,《庐山高》(见右图)可以说是两种风格兼具的代表。; 整幅作品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视觉中心。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图中采用高远布局,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南宋)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且加入人的元素,体现了人的价值。; 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看似无法而实际上变古法为我法,以特有的“拖泥带水皴法”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 笔墨取法倪、黄之间,而自具面目。山石简洁,用干笔淡墨勾勒,线条爽利。山石呈几何体状,显得十分方硬刚健。流露出的气息却无丝毫板滞感,清姿疏朗,独具清旷风神。; 明清时代的山水画主要继承元代的画风,出现了众多山水画家,但多偏重于笔墨风格的集成,而缺乏前代的革新,创造精神。; 对比下列两幅作品,尝试叙述宋代和元代山水画风格上的差异。; 山水画的大致发展历程;视点越来越低;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山水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利用剩下的一点时间,请同学们从第四小节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谢 谢 观 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4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课件 (共42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共19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课件 7.2 弹力(共29张PPT).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第十章 浮力(共18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件 (共27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复习课件 第十章 浮力(共15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 课件 (共44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0.1 浮力(共28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件 (共32张PPT).ppt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0.2 阿基米德原理 (共25张PPT).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