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寻乌县博毫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桃花源记 第3课时.pptx

江西省寻乌县博毫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桃花源记 第3课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省寻乌县博毫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桃花源记 第3课时

一、定向导学复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桃花源记陶渊明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2、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3、学习桃花源居民的高尚淳朴的品质,树立构建和谐的社会理想。二、合作探究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用原文回答)。3、划分文章层次。4、作者跟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二、合作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二、合作探究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三、精讲点拨1、划分文章层次。2、作者跟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三、精讲点拨段落层次一(1段)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二(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所见到的宁静美好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借此寄托他的社会理想。三(4、5段)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三、精讲点拨发现桃花源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三、精讲点拨进入桃花源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然景象:优美宁静)(生活景象:安乐幸福)三、精讲点拨访问桃花源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三、精讲点拨离开桃花源渔人在临行前,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心理? 厌恶战争、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三、精讲点拨 2、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三、精讲点拨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关于主题四、总结提升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五、达标检测 1、划分朗读节奏 既出,得 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 志之。 余人 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五、达标检测 色彩鲜艳美丽;古义,鲜美:今义,味好,香浓古义,此处义为“看到”,得:用为助词今义,不足:古义,不值得;不满不充分今义,如此:古义,像这样;这样今义,五、达标检测 1、复前行,欲穷其林。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