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版《兰亭集序》文本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版《兰亭集序》文本解读.doc

安徽师范大学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兰亭集序》文本解读 姓名: 张晴晴 专业:15级教育硕士 学号: 1522020042 电话 邮箱:939767346@ 《兰亭集序》文本解读 《兰亭集序》在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实事抒真情,行文如流水,一洗玄学的深奥空阔;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迥然不同。这篇序文批评了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文中所阐明的”死生亦大矣“的哲理内涵,在解读时众说纷纭,下面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对生命的担忧 : 魏晋时代连年战乱,政局动荡不安,文人名士普遍存在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中便充斥着“生平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慨。就连大政治家,横槊赋诗的时代英雄曹操,也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叹。王羲之在东晋初年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也无法回避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因此对此文中的“死生亦大矣”的思考,应结合这一思想背景来探讨,使之有思想渊源。 二、对韶光易逝的惋叹: 江南暮春,草木复苏,花红柳绿,加上天空晴朗,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群贤雅兴四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饮酒赋诗,借诗歌表达舒畅的心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陶醉于自然美景中,释放情怀。但就在这愉悦之巅峰,作者忽然意识到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转瞬之间“老之将至”,不禁悲从中来。一悲时光流逝,情随事迁,人的心境随着境遇的不同而变化,像今天如此美好的情境不可重复;二悲时光如流水,多少良辰美景赏心悦事转瞬之间已成过眼烟云,使人不能不感慨伤心;三悲人的寿命长短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终都要归于死亡,和无限的时空相比,短暂的生命中能有几多美好事啊!这正如晏殊《浣溪沙》词中表达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盛转眼成陈迹,相识燕子归来但人的心境已变。曾经的美好就像海市蜃楼,在人的生命中转瞬即逝! 三、“死生亦大矣”生命哲理的探求: 生命中的美好情境弥足珍贵,因此,就应该珍惜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譬如“晤言一室”的坦诚友谊;“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而珍惜生命最重要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应有所作为,活得有品位,有质量。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警戒意义。作者的“死生亦大矣”,也是针对魏晋玄学对生命的态度而说的,玄学“一死生,齐彭殇”,这种对生命的态度从某一角度来说,是超越“死”之界限的豁达、大度,但也隐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不重视“死”,哪能发现”生“之珍贵!正因为“死”是一件大事,它的对立面“生”才显得珍贵,而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就更值得用心享受。结合魏晋时代文人名士对生命的危机感来观照作者的这一观点,就更显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苦难的人生历程中有几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何不在有生之年尽情享受清风、明月、高山、流水,享受三五人静坐一室,坦诚交流的纯洁友谊。由此看来,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探求要高于失意文人的慨叹,失意文人面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往往发出无奈的消极的慨叹。而作者虽然也感慨生命短暂,但并不消极。 四、“死生亦大矣” 现实意义:   时间分过去、现在与将来,作者的这种体验和古人的情感也是“若合一契”——完全一样,做法也是大同小异:“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都留下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生与死,这是每个人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一死生,齐彭觞”,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实际上正如王羲之所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社会怎么前进,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兰亭集序》之所以深深地打动我们,就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李白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种对人生如白驹过隙的紧迫感成就了千古诗仙。 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

文档评论(0)

changjiali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