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哲学思想.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程的哲学思想

二程的哲学思想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伊川先生。 程颢(1032-1085) 字伯淳,明道先生。 一、天理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上,把“理”(“天理)提升为最高哲学范畴,是从二程兄弟开始的。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集》 1、“理”之渊源 战国诸子论“理”,主要有二层含义:其一,是指客观事物的条理、纹理及对社会动乱的治理等,这一层含义并不具备哲学范畴的意义。其二,是指事物自身的规律或事物的当然准则,这一层含义已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但都不是诸子思想的主要范畴。 秦汉以降,对“理”的论述: 一是《礼记·乐记》中提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后来二程反复探讨“天理人欲”问题,与此当有很大关联。 二是佛教禅宗的“真如佛性”论和华严宗的“理事”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程“天理”是从佛教思想中整合过来。 程颢:“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2、天下一理 其一,“理”是指自然界具体物的所以然。 “凡物皆有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集》 其二,“理”是指人类社会具体事的所当然。 一是“义理”,即指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一是“性理”,即指人的本性或道德本质。。“既为人,须尽得人理。”“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人伦者,天理也。”《二程集》 其三,万理最终可归为一理。 “天地之间,万物之理,无有不同。”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天下只有一个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二程集》 3、理无增损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4、理一分殊 就是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问题。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二程集》 “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 《二程集》 5、形上形下 程颢:《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程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所以一阴一阳,道也。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6、天理自然 抽去了原先“天”或“天道”范畴所具有的人格神(上帝)的神学内涵,使“理”就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哲学范畴。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二程集》 “天理”就是自然:“天之所以为天,本何为哉?苍苍焉耳矣。其所以名之曰天,盖自然之理也。” 《二程集》 7、理必有对 程颢:“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斯理也推之其远乎!人只要知此耳。” 《二程集》 程颐:“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 “理必有对待,生物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二程集》 二、伦理观念 1、价值之源 “轴心时代”及由这一时代出现的“哲学的突破” “哲学的突破”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时期对“学在官府”的突破,“王官之学”由此逐渐地散为诸子百家之学,首推孔子和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 。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心性论的因素,以后有《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的“心者道之主宰”,《大学》的“诚意正心”。 2、仁之本体 “先生(程颢)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周敦颐)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几十年,返求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二程集》 A.对宋代以前“仁”概念解释的批判。 问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