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元明清画论.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明清画论

元明清画论 1.行家与利家 《唐六如画谱》中记载了一段赵孟頫与钱选的对话: 子昂问钱舜举曰: “如何是士夫画?”钱舜举曰: “隶家也。”子昂曰: “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者,所画盖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所谬甚矣。” 赵孟頫《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失,百病横生, 岂可观也。” 2.不求形似 倪瓒的《答张藻仲书》:“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处,盖我则不能之。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所以为图之意。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3.李衍论画竹 《息斋竹谱》: 夫既心识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也。坡公尚然,况后生乎? 人徒知画竹者不在节节而为,叶叶而累,抑不思胸中成竹从何而来?慕远贪高,逾级猎等,放驰惰性,东抹西涂,便为脱去翰墨蹊径,得乎? 故当一节一叶,措意于法度之中, 时习不倦,真积力久,自信胸中真有成竹,而后可以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不然徒执笔熟视,将何所见而追之邪? 苟能就规矩绳墨,则自无瑕类,何患乎不至哉?纵关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递放逸,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 故学者必于法度中来,始得画竹之法。 与此相对,清代的郑燮也有两段论画竹的话: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剪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元代与明代文人画家心态的区别 ①、元人的心态,乃是对于愤懑的超脱,是绚丽之极复归平淡,所以,平淡的表象中内涵着绚烂的生命豪情,寂寞无奈之境中交响着声情并集的哀弦急管; ②、明正统画家的心平气和,则是一种无所事事、无所压力的闲适优游。 ③、明人也讲究画家的修养,但是这种修养的讲究不是为了提升人品,而是为了提升画品,提升笔墨。(如王昱《东庄论画》“必须读书明理”,“落笔便有书卷气”等) ④、野逸派的画家在愤世嫉俗上,与元代画家有一定相似性,但是 元代画家对于愤懑作了平淡天真的超脱,所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明清的野逸派画家的愤世嫉俗,则是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怨天尤人,使气骂座。 元、明绘画理念(本体论)的转变 ①、元代绘画内容是对主观心绪的写意表现,而到了明代绘画的内容则成为了笔墨 ②、晋唐宋人论画,以气韵归于“传神”,而极重搜妙创真(写实,以客观对象为主);元人论画,以气韵归于人品,极重超凡脱俗(写意,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绪为主); ③、明清人论画,则以气韵归于“笔墨”,而极重笔墨的运转变通(写意,但是不再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对象,而是把古代的绘画作为自己的对象,成为了“绘画的绘画”。即所谓本体的转换。宋元的转变是由外物向内心的转变;元代与明清的转变则是由抒发内心情感向临摹古代笔墨方向进行。这使得绘画成为了“日课”与书法并列,也就是说,文人画家象每天“临贴”学习书法一样,每天“临画”。这样就使得绘画逐渐失去其原来的描绘外物的本来意义,而逐渐成为了一种与书法相类似的“符号”。) ④、元人与明清的画家都重视笔墨,但是元人的笔墨是服务于心境的,而在明清画家那里,心境则是服务于笔墨的。 明清 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文人画”论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文人之画, 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 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 沈, 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所宜学也。 2.“南北宗”论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李思训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驌,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3.以画为乐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故其人往往多寿。至如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赵吴兴止六十余,仇与赵虽品格不同, 皆习者之之流,非以画为寄、以画为乐者也。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 4.笔墨 以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对山水决不如画。 5、一超直入 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辅,精工之驌,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