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博简《诗论》与《诗·杕杜》探析——兼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松动及其影响_论文.docx
上博简《诗论》与《诗·杕杜》探析——兼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松动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上博简《诗论》及《诗·dì@①杜》篇,谓是篇与“雀(截)服”有关,并谓是篇的“情xī@②”达到了极至。就《诗·dì@①杜》的内容看,关于其主旨的释解,朱熹的“求助”说比序、笺的“刺时”说为优,而王安石、姚际恒等的求助于宗族、兄弟之说又胜于朱熹之说。简文的“雀(截)”可读若绝,所谓“雀(绝)服”,指超出了“五服”的亲族关系,意与“绝族”相当。《诗经》诸篇常表现“复我邦族”的呼唤,是对于同族兄弟友情的盼望。《诗论》两简关于《dì@①杜》篇论析,深入指出了走出宗族者失去兄弟间的怡怡之乐所产生的幽怨情绪,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松动而造成社会巨变的景况。
【关键词】上博简/社会结构/《诗论》/兄弟
【正文】
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简有两处提及《诗·dì@①杜》者,分别见于第20号简和第18号简,简文谓:
吾以《折(dì@①)杜》得雀(截)服……。
《折(dì@①)杜》是情xī@②之至也。
马承源先生将“折”字释为“dì@①”字的“传抄之误”(注: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是正确的。关于简文《折(dì@①)杜》之所指,有三种说法:第一,马承源先生以为即《小雅·鹿鸣之什》之《dì@①杜》篇;第二,专家以为简文之《dì@①杜》即《唐风》之《dì@①杜》篇,如廖名春先生释第20号简文谓“《小序》:‘《dì@①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注: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这里所提到《小序》之文,正属于《唐风·dì@①》,可见廖先生将简文提到之篇定为属于《唐风》者;第三,周凤五先生和李零先生则将此篇定为属于《唐风》的《有dì@①之杜》篇,而非《dì@①杜》篇(注: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比较而言,愚以为第二说较妥。今略陈关于简文必当指《唐风·dì@①杜》篇的理由,并进而讨论简文的其他问题。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有必要先来讨论一下《唐风·dì@①杜》篇的主旨。此篇共两章,为《诗》中较简短的诗篇之一,今具引如下:
有dì@①之杜,其叶xǔ@④xǔ@④。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cì@⑤焉。
有dì@①之杜,其叶菁菁。独行@(12)@(12)。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兄弟,胡不cì@⑤焉。
前人关于此诗主旨的理解颇有歧义。《诗序》持“刺时”说,并将所“刺”具体落实为讥刺春秋初年晋君,谓“《dì@①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郑笺更将“晋君”落实为晋昭公。清儒李庶常为序、笺说回护,谓“沃地大,当时若裂之以封宗族,使食采其中,必无尾大之患。计不出此而尽予成师,如《杨之水》序有分国之词,且又半有晋国而宗族之无位禄者固多矣,此其所以为不亲宗族而骨肉离散”(注:《皇清经解》卷一三三七《毛诗chōu@③义》。)。按,两周之际晋国被封在曲沃的小宗尾大不掉,最终吞并大宗。晋昭公“封季父成师于曲沃”(《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成师是晋昭公叔父,被封在曲沃,称为曲沃桓叔。就宗族关系看,成师为晋昭公之近亲,晋昭公将重地封给他,《诗序》和郑笺以为晋昭公“不能亲其宗族”实与史实相悖,不足为据。
与“刺时”说不同,朱熹持“求助”说,谓此诗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词”(《诗集传》卷六),然而,求助于何人呢?于此的理解,则有不同说法。或谓为求助于他人,即宗族以外之人。诗中的“行人”犹行路之人、涂之人、道之人,意指非宗本族之人。如朱熹谓“嗟叹行路之人,何不闵我之独行而见亲,怜我之无兄弟而见助乎”(《诗集传》卷六)。或谓求助于同父、兄弟之人。如王安石谓“既无同父,虽有他人,犹独行也。同姓虽非同父,犹愈于他人耳”(注:邱汉生辑校:《诗义钩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8页。)。吕祖谦亦谓:“苟以它人为可恃,则嗟彼行道之人,胡不自相亲比也?”(《吕氏家垫读诗记》卷十一)依此义,所求助者非诗所谓的“行人”,而是宗族、兄弟。清儒姚际恒谓是诗为“不得于兄弟而终望兄弟比助之辞”(《诗经通论》卷六),方玉润谓是诗主旨为“自伤兄弟失好而无助”,“言我独行无偶,岂无他人可共行乎?然终不如我兄弟也。使他人而苟如兄弟也,则嗟彼行道之人胡不亲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