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政策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诠释的政策分析

Yenwen Peng詮釋的政策分析 Interpretative policy analysis 彭渰雯 2009/10/13 大綱 政策研究/分析的實證與後實證之爭 詮釋/審議的政策分析 Dvora Yanow Frank Fischer 審議民主與政策分析 簡單定義政策分析 廣義:政策分析是一種創造「關於政策過程」以及「政策制定所需要」的知識(knowledge of and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Dunn) 狹義:政策分析的研究主要包含四個部分:目標、達成目標的手段、不同手段、連結目標與手段(張明貴) 不同階段的政策分析(Dunn) 主要學派(方法論)?知識論 即便是狹義的政策分析,也可以有不同途徑: 理性途徑?實證主義/典範 詮釋/審議途徑?後實證主義/典範 不同典範下的三種假設: 本體論:什麼是真相(真實) 認識論:什麼是知識(對真實的認識) 方法論: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得到知識? 1. 政策分析的實證與後實證之爭 實證模型的代表 Weimer的目標/方案表(以核四為例) 後實證/詮釋派學者的質疑 1. 不同框架者,有不同的目標與優先順序 2. 不同框架者,有不同的「預期評估」 「框架」是我們採用某種政策立場的背後信念、感知、評價的基礎,它決定了什麼才算是事實,什麼論證才是相關的、令人信服的(Sch?n Rein, 1994: 23)。 3.價值與利益被視為是既定的、固定的,並未深入理解衝突(僵局)的原因,或改變框架之道。 1998年的辯論 1998年,Policy Studies Journal (新)實證 vs. 後實證 David Weimer, Policy Analysis and Evidence: A Craft Perspective. Frank Fischer, Beyond empiricism: policy inquiry in postpositivist perspective. Fischer: 對新實證的批評 新實證主義者 認為唯一可信賴的知識累積方式是透過客觀的「假設驗證」過程,才能得到跨脈絡通用的解釋。這一認識論仍是墊基在「事實/價值」二分的原則。 在政策分析領域此一主張造成了技術中心的政策分析,強調以效率與效能來達成政治上可接受的目標。政治與社會議題要化為技術上可定義的目標;經濟與社會問題被詮釋為需要管理與設計。 Fischer: 後實證的認識論 社會建構論的認識論: 科學研究實為一種社會慣習,科學陳述應被視為一種在特定時空下由特定研究社群所背書的解釋。科學「真理」應當說是「墊基於技術與社會判斷的混和之科學詮釋或信念」。 研究者準備測量的對象本身,就是根植於她的先前理解(預設、期待、經驗),資料本身的意義已經來自這個既有架構。也就是說,沒有完全的「真實」,可以脫離其社會背景而成立。 名稱問題:後實證、詮釋、審議 Hajer Wagenaar (2003)主張正名為「詮釋」或「審議」學派 「後實證」往往被視為「實證」的反對者,忽略它本身堅實的哲學傳統,也比主流分析更具有社會學的效度。 現實生活中,認真的分析者不會是完全的實證派。 實證不只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對知識的態度,墊基在某種對真實的本體論上。實證主義已成為一種規範性的信仰,支配了治理及決策的實務。 2. 詮釋/審議的政策分析 Yanow: 詮釋的步驟 Fischer:審議的邏輯 Yanow的詮釋方法 詮釋方法強調一個前提,亦即我們生活在一個對於世界有多種理解角度的社會。 所謂「真理」只是一種具有支配性地位的「詮釋」。 詮釋途徑不是關於「真相如何」的途徑,而是關於認識世界的多種可能方式。 要瞭解政策對於不同人們的意義,需要「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它指的是對於在地情況可以提出非常「圈內人」的認知和解釋,一種從生活經驗發展而來的知識。 發展詮釋分析的兩個主要來源1 有意從事詮釋分析者,可以注意兩種「謎題」或「張力」。 其一是分析者原先預期與真正發現之間的落差(mismatch)。傳統分析者會認為這種落差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詮釋分析者則認為落差代表著不同看事情、瞭解事情與做事情的方式,其往往墊基於不同的先前經驗或框架。 這不意味著所有落差都是「正確的」,只是提醒分析者要注意不同的觀點。 在分析過程中,這種預期與實際的不一致,正是揭露不同的「在地知識」的來源,應當被珍惜。 發展詮釋分析的兩個主要來源2 第二種謎題則是存在於「說」與「做」之間的差異。 Lipsky: 執行者做了些什麼,而非政策明文「說了」什麼,才構成「真正的」政策(也就是國家的意志) 。 傳統政策分析會以所謂的「政策目的」為唯一基礎,來評斷政策結果或輸出。 詮釋分析者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