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
关于黄山的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历来观点不一,颇有争议。对历史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已见,求同存异,是理智和开明的学术研讨之风。黄山的历史管辖问题,丝毫不涉及和影响目前乃至今后黄山的管理。现在的研讨,只是探寻黄山历史上的行政管辖屐痕,梳理行政管理上的脉络,从中了解黄山的历史发展情况。这纯属学术研究,必须以平和之心处之。
中国史有记载的名山大川中,因地理位置较偏,交通阻塞,黄山的知名度不及泰山等五岳,资料也相对匮乏。但历史遗留问题,只能借鉴于史料,史料不足,则需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如黄山市屯溪花山谜窟这样的一个世所罕见的浩大工程,竟找不到任何史料。许多史学家、工程学家根据形成的年代和痕迹,提出八、九种推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所以,对黄山的历史归属和管理,也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从史料入手,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可以允许有多种说法共存,不必强求一致。
要搞清黄山历史行政管辖问题,必须从历代有关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
涉及黄山的史料按历史年代主要有:唐李吉甫明潘之恒辑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黄山志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黄山志舆李白在之后李白游黄山有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吉甫太平县条目中太平县原县治为仙源这个距离远远超出了其他史料上黄山(景区),《太平御览》所述一百六十里,北黟山。南宋时,歙县曾设黄山巡检。据民国《歙县志·营建志》记载:“黄山巡检司,宋建炎(1127—1130)中置”,驻歙县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柘木岭汤口柘木岭又名查木岭寨西桥北旧有黄山巡检司遗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84)裁。清初复设因廨宇被水冲毁,乾隆十三年(1748)改驻潜口(今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距城三十里”巡检司设在“关津要害处”,职掌“缉捕贼,盘结奸伪”,主管称巡检。自宋建炎至清宣统二年(1910)的880多年中,旧志记载黄山巡检司的主官巡检47任。其中,元代1任,明代20任、清代26任。汤口镇志》武装机构与驻军宋时,(徽州)在黄山设兵寨,有巡兵100名。自南宋时起各朝代都在黄山设巡检司,置巡检一人……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黄山设有徽州营守兵流动哨所,黄山巡检司配有弓兵12人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以地居(宣)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僻远……其地称望仙……乡焉。”9耿城镇境古为太平县望仙乡,因地近黄山望仙峰而名望仙峰的位置从古到今都相对固定4 次, 元代没有版刻, 明代版刻5 次, 清代仅有抄本流传, 民国仅就清代抄本, 多次传抄、重印。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错讹之处。其二,今存方望子抄本, 民国罗振玉转抄,有学者考证“罗氏抄本峰岩屡有记述颠倒之处”,且“多处文字脱失”,尤其是最后记载水流归宿的文字,残缺不全, 许多地名不清。其三,传抄本对黄山水系的记载拖沓不清,且古人对位于人迹罕至的黄山沟谷中的溪流之流向流域不甚了解,故单以此书“记述颠倒的峰岩”和水系来推断黄山山峰,难免有误,必须综合其它史志、资料全面分析12。
四是明清时代黄山的管理
黄山的管理可能在明清时代发生变化。明正德以后,太平县经济逐渐活跃,人口增加,经济实力相对加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有限的山区土地养活不少这么多人,“人皆欲有生,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经商成了求生存的唯一出路。于是,从明嘉靖年间则“商贾亦远出他境”,成了宁国商帮中的得力成员。
由于经济的发展,太平县对近在咫尺的黄山开始主张权力。修寺庙,介入黄山史书的编修。如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僧赵纲、大和等修翠微寺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平县人胡继瑗为轩辕峰下的福固寺手书“福固”二字寺额。宁国府知府罗汝芳为叠嶂峰下的松谷庵书额,又题“东土云山”四字。清初,太平居士陈珊瑞修汤岭道路。康熙二十年(1681年),太平县令陈九陛与谭经远、李梦全等捐金重修狮子峰下观音庵。而在此前,从唐、宋、元以来,在山上修志、立舍、作画等基本为歙人,如唐朝任歙州刺史的薛邕、李敬方、南宋吉国公程元凤、宋咸淳年间任编校国史院实录院文字的吴龙翰,明代歙县人工部尚书方弦静、地理学家潘之恒、戏曲家江道昆、东阁大学士许国、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志学家闵麟嗣清康熙《黄山志》指出黄山三十六峰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建于郭村……龙门巡检司无考 15。说明当时太平县对黄山没有设置管理机构,黄山的管辖权在歙县黄山巡检司。
关于黄山八峰属太平的说法,明嘉《志》??????当徽宁二郡界,本三十六峰,峰之内属者八。”16一直到清嘉庆《宁国府志》,……余属徽州。”17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取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