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

读〈三国志〉的几个方法问题 一、怎么读法 《三国志》的读法,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很难强求一律。这里说的是一个初学者,想通读或基本上通读《三国志》所采用的一般方法。 首先,先纪后传,纪、传结合。 《三国志》掌握是纪传体史籍,纪是全书的大纲,用编年的方式排出一代的大事。先读纪,初步掌握这段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再去读传记,有助于了解各类人物活动的相对时间及其历史背景、地位和作用,而传记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事迹较详,又可丰富、充实纪的内容。同时在阅读传记中,回头再查阅纪的相关部分,两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史实的掌握和理解。 当我们读曹操的重要谋臣《郭嘉传》时,全篇近一千字,但没有一个纪年,读后因缺乏具体的时间概念,印象模糊,线索不清。如果先读了《武帝纪》,对照相关部分,便可以排出郭嘉主要的活动时间表:公元196年,郭嘉经荀彧推荐,加入曹操集团,时年二十七;198年,从征吕布,与荀攸共同分析形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后攻克下邳,生擒吕布;199年,与程昱一起劝阻曹操不宜遣刘备出征,曹操醒悟,可以已经追刘备不及;200年,又力排众议,支持曹操先刘备后袁绍的战略部署,避免了后来与袁绍作战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同年,官渡之战的紧要关头,分析孙策不可能偷袭后方基地许都,稳定了军心;202年,从征袁谭、袁尚,建策待袁氏兄弟相争而后进击,被曹操采纳,收到一举而定冀州的实效;207年,力主曹操北征乌丸,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解除南下时的后顾之忧;同年九月,郭嘉病死于北征乌丸的凯旋途中,年仅三十八岁;208年,曹操赤壁败北,犹追思赞叹郭嘉不已。从以上所述,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前后仅十一年,但是,一个洞察局势、善于决断的年轻谋士形象,便活跃在眼前,从而加深了对郭嘉的印象。 又如曹操的宠信将领张辽,在《武帝纪》中只有四处提到他的事迹,总共不过七八十字,记载十分简略。而《张辽传》则有一千四百六十余字,从归降曹操算起,便记有大小二十三事,多数为《纪》所无。公元207年,著名的合肥攻守战役,《纪》仅一句话,十二字,但《传》却用了近三百四十字描述张辽等以七千之众击退孙权十万之众,激烈的战斗场面,跃然纸上,大大丰富了《纪》的内容。 所以,读《三国志》的《魏书》部分,应先读《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三少帝纪》这四篇,再去读《魏书》的其他传记,这样安排比较合适。 《三国志》只有《魏书》的皇帝部分称《纪》,《蜀书》、《吴书》则均称传,当时魏、蜀、吴各自为政,征战不已,互不统摄,与秦、汉统一的国家不同,而《魏书》的《纪》很少记载蜀、吴的事,读了魏纪,并不能起到掌握读《蜀书》、《吴书》各传的脉络作用。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读《蜀书》、《吴书》呢?其实陈寿撰《三国志》,虽然记载蜀、吴皇帝的名称为“传”,但其写法实为“纪”体,即用编年的方式,排出各自国家的一代大事。因此,读《蜀书》、《吴书》,也应当先读皇帝的传。例如《蜀书》先读《先主传》、《后主传》,再读《蜀书》各传;《吴书》则先读《孙破虏讨逆传》、《吴主传》、《三少主传》,再读其他各传,同样起到先纪后传,纪传配合的作用。 其次,注意阅读重点人物的传记。 纪传体史籍,纪是编年体,传以人物为主,而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散见于纪、传中,不易窥其全貌,即使通读一遍,也由于史实的分散,读后依然凌乱,印象不深。因此,读《三国志》,如果要对某些重要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还必须注意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重要人物的纪和传,历史事件不同,与之相关的重点人物也各异,如何确定呢? 《三国志》如果通读一遍,事件与人物大致有印象,重点人物的确定不太困难。如果读后没什么印象,或者还未通读,可以先读纪的有关部分,大致了解该事件有哪些人物参与,就可有目的地选择这些人物传记去阅读,从而掌握这一事件的主要史实。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读《魏书·武帝纪》,就可以得知参与这一事件的有二十三人,其中《三国志》有传的十三人,缩小了阅读范围。曹操、袁绍是这次战役双方的直接指挥者,当然是阅读的重点人物。实际上《武帝纪》、《袁绍传》记载此事的文字也最多,《纪》近九百字,《传》也有五百八十余字。其余十一人,经查阅,荀彧、荀攸、曹仁、张郃、关羽五人的传,都有二三百字叙述此事,从不同角度补充了《纪》和《传》的内容,而贾诩、张辽、徐晃、曹洪、刘备、孙策等六人的传,记载此事较少,甚至没有提及。 所以,我们要想从《三国志》中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重点阅读《武帝纪》、《袁绍传》及荀彧等五人的传记,大体可以达此目的,不必通读全书,或者漫无边际地去翻阅了。 另外,在《武帝纪》中没有提到而在《三国志》的传记中,涉及官渡战役事件的,尚有赵俨、张绣、崔琰、钟繇、程昱、郭嘉、董昭、乐进、李典、于禁、李通、臧霸、许褚等十三人,不过除赵俨外,一般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