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从傩舞的形成到其传承和发扬
从傩舞的形成到其传承和发扬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玉
课题编号:2012Y434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傩文化源流的考察,昭通傩舞传入,探讨了在现代艺术应用中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发扬傩舞以及我们研究昭通傩舞的意义。
关键词:傩 巫 傩文化 面具 礼 戏 演变 舞蹈 保护传承 发扬
一、“巫”与“傩”的区别及对傩舞的影响
谈到“傩”,我们不得不谈“巫”。如果以“巫”来指称原始宗教形态和意识,那么“傩”可以视作一种巫。但其实,“巫”最初本身是一种内涵具体的原始宗教,无论就功能还是结构而言,“傩”与“巫”都有所不同。“傩”的功能主要是祭厉神,驱疫;而“巫”的功能则主要是求雨。
礼乐中文舞和武舞之分野,所谓“文执羽旄,武执干戚”,其根源便在于“巫”执羽,“傩”执戈。“巫”与“傩”的另一个差异在于前者是祈求神明而后者是驱逐厉鬼,前者力求与对象沟通已达到同一,而后者则与对象处于尖锐的冲突状态。所以“巫”不用面具而是在舞蹈中来使神灵附体,“傩”则戴上面具直接以神的面貌出现。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傩舞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傩祭风习,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驱鬼逐疫、求子祈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面具雕刻后,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傩舞,我们应该强调原汁原味的“源头性”保护与传承:不做人为的加工;不脱离其生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民俗民风相伴的一种特定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四、傩舞的发扬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的圈子。随着科学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观念的变革,傩舞或许更会失去其“驱疫鬼”的功能而徒具“面具舞”的结构,成为一种更完全意义上的表演艺术。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舞思[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7
[2]于平.舞蹈写作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6
[3]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8
[4]江锦华.浅谈傩舞在现代舞蹈中的传承和发扬[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