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国家概况-7
日 本 社 会 第一节 日本政治 皇室的历史 二战前的日本宪法 二战后的日本宪法 日本的统治机构 日本的选举 日本的外交 日本的自卫队 现代的日本 日本当今的社会问题 中 日 关 系 慰安妇问题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日文:南京虐殺事件)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中日两国对该事件所造成的遇害人数及损害状况一直存有争议,该事件也成为影响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历史学界普遍认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保卫战之后,占领南京城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城内实施暴力的程度与范围。然而过去半个多世纪,日本却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包括性质、程度等)存有较大争议。 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的统计偏差较大。许多历史学者将“30万死者”视为对遇难总人数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在中国,该数字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为这一历史惨剧的符号。然而,在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否定论者及右翼活动分子则试图指出,实际死亡人数显著低于30万的数字,甚至于认为大屠杀事件纯属虚构。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质疑已成为当代日本民族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及组成部分。 但同时,在日本,尽管公众对大屠杀有不同意见,但仅有很少数的人完全否认暴行的存在。数十年来,一些日本记者及学者(如洞富雄及本多胜一)在批驳修正主义者的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由于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举动往往被认为是其在变相否认二战时期犯下的累累罪行,因此这类争论往往激起邻国对日本的反感,并造成日本与其邻国关系紧张。包括东中野修道在内的否定主义者言论,仍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并在国际媒体(尤其是中国及东南亚国家)产生反响,同时影响了日本及邻国的关系。日本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历史事件的报道,也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实际遇难人数,长期以来一直是各派争论的焦点。由于官方档案多半遗失,人们只能从其他间接档案中推测实际遇难人数和损失大小。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认定南京大屠杀共造成人员伤亡约260,000人。根据1946年南京战争法庭(英文: Nanjing War Crimes Tribunal)的调查,中国对遇难人数的官方估计值为300,000人。日本历史学者对遇难人数的估计范围则从100,000人至200,000人不等,也有法国学者认为只有十万以下,部分数字更低至4万人甚至更少,还有人直接否认有大范围的针对平民的屠杀存在,认为屠杀不过是战争中发生的少数不可避免的人员伤亡,并非出于日本皇军的本意。这些否认派宣称南京大屠杀是出于政治宣传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历史。 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或者说日本向中国学习了太多东西。由于太相似,比较性太多,因此两个国家之间的斗争也愈加剧烈。 中国和日本在政治上,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可忘却,也不可原谅的。这个是首要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是绝对不能够允许任何任何任何的原谅的。 其次,日本相对中国来说,却是在技术、科技、经济上比我们先进了一大截、是中国起码10年都赶不上的。所以,在面对日本比我们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学习他们。 学习日语也好,在日企工作也好。只要不涉及政治上的事情,其实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作为朋友去对待。其实我接触的日本人里面,有太多是内心很善良的人。但是,如果重新战争的话,我相信,他们也将会是端起枪的人! 所以我观点是,对日本的态度是,平和心、正常心去对待与日本人的工作,生活。但是在国家的层面上是绝对不能去忘记我们的国辱! * * 日本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就是以天皇作为国家象征存续下来的,但是除了古代,天皇几乎没有直接统治过国家,实际控制政治的人是贵族或者是以武士为中心的幕府。 到了近代,实施了“明治宪法”,而由宪法规定天皇成为了日本的统治者,但是政治制度采取“议院内阁制”,政治责任由政府承担。 然而战前的日本,天皇被神话成为“日本国”的家长。成为神在人世的化身。战后处理天皇制度成为欧美战胜国的大问题。当时美国认为:“如果废弃天皇制,会引起日本的混乱而造成美国占领日本的失败”因而维持了天皇制度。日本天皇亲自发布了“人间宣言”,否定了对他的神化。这样做的结果是免于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从政治一线引退,保持名誉上的位置。 在现行的宪法当中,天皇为日本的象征,而此地位是基于实际上拥有主权的日本国民全民的意志而制定的。天皇仅能进行宪法所定的国事活动,关于政治,则没有相关的权限。而进行国事活动也需内阁承认才能进行,内阁须对天皇行使之职权负责。 日本天皇在宪法上的地位 明仁あきひと;1933年12月23日-)日本第125任天皇,于1989年1月7日即位,年号为平成。由于是现任天皇,所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