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武汉艺术学校
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
沈 承 宙
一.我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学习和实践中成长。
1939年9月,我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我迷恋歌剧艺术。从收音机里,听许多中外歌剧选曲;在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以及到上海来演出的音乐会上,听许多歌剧序曲和选曲演唱;在中苏友谊馆每星期日上午的苏联和俄罗斯音乐欣赏会上,看许多歌剧电影;看过许多新歌剧……那时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歌剧演员。
1954年,在我的二哥的推荐下,我开始跟随上海合唱团指挥、声乐指导梁智用先生学习声乐,并参加上海青年宫学生艺术团的合唱队。那时我们演唱过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幕合唱“光荣颂”,十二个声部,每次演唱都热血沸腾,尽情享受着歌剧艺术的美丽。
1959年9月,我考取了武汉歌舞剧院、武汉艺术学校合办的歌剧演员班。这个歌剧演员班设在武汉歌舞剧院,老师都是剧院的演职员。我们除了正规的教学课程外,也在歌剧剧目的排练演出中实践。1961年毕业,见习一年,1962年成为正式的歌剧演员。
那个时期,正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时期。我参加了武汉歌舞剧院许多歌剧剧目的排练演出,从拉大幕、拉吊杆、打灯光、管道具、做效果、搬布景做起,到跑龙套、唱合唱,再到演群众角色、演次要角色、演主要角色。我参加过的歌剧剧目有原创歌剧《向秀丽》(程云、莎莱编剧作曲,李井然配器,苏先劬导演)、《太阳升起》(程云、莎莱编剧作曲,李井然配器,汪洗导演)的排练演出;有学演剧目《红珊瑚》、《夺印》,《社长的女儿》、《三月三》、《节振国》(我扮演小季)、《白毛女》(我扮演大锁的B角)、《洪湖赤卫队》(我扮演小刘,和春生的B角)、《刘三姐》(我扮演亚木,和小牛的B角)、《小二黑结婚》(我扮演小二黑的C角)、《两代人》(我扮演艾依江的B角)的排练演出;还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我扮演哥哥的B角),眉户戏《大家喜欢》(我扮演石万民);我们还学演过许多戏曲剧种的折子戏,包括京剧、汉剧、楚剧、豫剧、湖南花鼓戏等等……那些年,我在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实践中学习、熏陶、锻炼和成长。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了雷锋事迹的长篇报道。当时,我是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的共青团支部书记,带领团员青年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并且通宵创作了活报剧《不朽的战士——雷锋》。(当时的“活报剧”,就是今天的“报告剧”。)在剧院领导、歌剧团党支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团演员的参与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活报剧排练出来了。武汉市团市委以这个活报剧为重要内容,掀起了全市团员青年学习雷锋的热潮。
在把活报剧《不朽的雷锋》发展成歌剧的创作中,并没有让我当编剧,我带着几个小青年给创作组端茶送饭,熬夜刻钢板。在歌剧《雷锋》(贺大群、王韦民编剧,张宏作曲,鲍照寿导演)中, 我扮演雷锋的B角。不过,剧院领导看到我还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把我调到了院创作组,担任歌剧编剧。
那时候,要搞艺术创作,首先要深入生活。1964年,我跟着创作组的编剧、作曲人员,一起到武汉第一纱厂、武汉柴油机厂深入生活,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历时两年有余。
二,文革后,经历短暂复苏,中国歌剧又陷入论争。
十年文革,除了八个样板戏,几乎所有的艺术品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歌剧也不例外。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曾是一个从老革命根据地走出来的,在中国民族歌剧事业上成就卓著的歌剧团体,但是在文革中被彻底颠覆了。从延安来的程云、莎莱、徐辉才等老一辈歌剧艺术家无一漏网地被打成“牛鬼蛇神”,他们的原创歌剧作品和他们主持学演的歌剧剧目,统统被打成“封资修大毒草”,许多忠诚的歌剧工作者也被打成“小爬虫”和“修正主义苗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文革结束了,苦日子熬到头了,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在中断了十年以后复苏了。歌剧工作者们兴高采烈,翻箱倒柜,把许多歌剧经典剧目,一一复排上演。我们剧院就复排演出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剧目。保留剧目演了一巡,原创剧目上来了。文革以后,歌剧创作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歌剧创作。
我当时在剧院创作组,参与了歌剧《青春之歌》的创作(改编自杨沫的同名小说,曾令鹏、沈承宙、吴中编剧,胡克作曲,苏先劬导演),1978年在武汉上演。《青春之歌》上演后,我又投入了另一部歌剧的创作。我们把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作者 张扬)改编成歌剧(沈承宙、李元龙、胡立明编剧,冯仲华作曲,胡立明导演),1980年在武汉上演。这两部作品均获得武汉市艺术创作奖和演出奖(当时,国家级和省级的艺术评奖活动尚未开展)。剧院还上演了《启明星》、《海岛女民兵》、《喋血恋歌》、《一双绣花鞋》等原创歌剧。
一时间,歌剧事业似乎恢复了文革前的繁荣。但是,好景不长。文革虽然结束了,那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尚在延续。刚刚过了几天舒坦日子的歌剧界,又陷入了一场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