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政策课件第十三讲 反贫困社会政策.ppt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政策课件第十三讲 反贫困社会政策.ppt

  1. 1、本文档共1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政策课件第十三讲 反贫困社会政策

第十三讲 反贫困社会政策 本讲主要内容 1、贫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探索 2、反贫困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和政策实践 3、社会排斥与贫困 4、贫困的传递与遏制 5、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特点与政策探讨 复习思考题 1、贫困测量的关键是什么?说明贫困测量与反贫困社会政策的关系。 2、比较结构视野与文化视野在贫困问题理论认识上的差异及其对反贫困社会政策的影响。 中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中国反贫困社会政策的思路。 一、贫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探索 (一)贫困概念的基本含义 1、贫困是一种客观上的匮乏状态。 可以从四个进行测量:残存、维生、分享、参与 残存:最低限度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或获取能力。 维生:维持社会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不同国家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不同) 分享: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和能力。(医疗保险、公共卫生、社会保障) 参与:参与社会发展与进程的机会与能力。(机制与动机) 2、贫困是一个过程或趋势 物质贫困 能力贫困 机会贫困 动机贫困 3、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匮乏程度。 相对贫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不平等状况 4、绝对贫困、基本贫困、相对贫困 唐森:贫困三分法,即维持生存、基本需求、相对遗缺。 莫泰基(香港):绝对性贫穷、基本型贫穷、相对性贫穷。 中国:未解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温饱。 (二)贫困的测量 1、测量的工具: 统计手段:普查与抽样、中位数与平均数 统计对象:家庭与个人 2、测量的标准: 低保线 家庭消费支出贫困线 相对贫困线 3、贫困的测度:洛伦兹曲线与吉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列,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的道德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得到的曲线就是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度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 基尼系数的标准参数:高度平均,0.2以下;相对平均,0.2-0.3;比较合理,0.3-0.4;差距偏大,0.4以上。 4、贫困指标地确定 (1)恩格尔系数:居民全年的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的比率。 恩格尔系数越高,家庭或个人收入越低。 一般标准:绝对贫困,59%以上;勉强度日,50%-59%;小康水平,40%-50%;富裕,30%-40%;最富裕,30%以上。 绝对贫困线:60% 。 5、我国贫困线的确定 (1)最低热量摄入量。国际:2100大卡;我国2000-2400大卡;最终确定农村贫困线标准:2100大卡。 (2)基本食品消费项目与数量。 (3)食品支出比重。 (4)最低食品支出。 6、贫困线标准的变迁: 国别贫困线 标准的变迁。 2、国际贫困标准法: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位收入或品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 3、人头比例法:将人口分成若干等分组,取其最低收入组的居民收入作为贫困线。 4、市场提篮法:首先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清单,清单中包括社会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确定获得这些必需品的现金,这个金额就是贫困线。 (三)贫困的理论探索 1、结构和文化两种视野下对贫困的理论解释(周怡) 两种视野的主要不同 (1)关于贫困的含义。 结构视野:贫困是一种客观的匮乏状态,包括收入、职业、权利、机会等 文化视野:贫困是一种文化特征,如贫困群体的价值规范、行为特征、心理感受等 (2)关注重点 结构视野:财富的占有状况和不平等程度 文化视野:贫困人口的内在因素,如个人动机、信仰、行为心理特征等 (3)关于贫困的原因与责任 结构视野:外在因素;体制归因;国家与社会责任 文化视野:内在因素;动机归因;个人责任(早期)。社会归因与个人适应偏差。 (4)关于贫困的遏制与消除 结构视野:暂时现象;能够克服与消除(二战后福利国家的乐观主义) 文化视野:永久性或长期性;代际传递与转移 2、社会排斥理论与贫困的制度分析 (1)社会排斥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所谓社会排斥是只一些社会群体被孤立化和边缘化的过程。在发达国家是指那些被排除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发展中国家则是指那些处于社会网络支持之外的弱势群体。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贫困是社会排斥的结果 (2)贫困的制度背景可以从五个纬度研究: 一是贫困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涉及到个人能力与市场机制的运行状态; 二是贫困与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关系; 三是贫困与社会分层、社会排斥的关系; 四是贫困与体制的规范基础的关系,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截然不同; 五是贫困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的关系,如自由主义对自我保障的强调和福利国家对国家责任的强调。 二、反贫困社会政策的理论范式与 政策实践 (一)反贫困政策的三类范式 1、福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