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民初‘百美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七期(春季號)
2015 年 3 月 頁 39~72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ISSN :1021-7851
DOI :10.6238/SIS.201503.02
點石飛影•海上寫真
——晚清民初「百美圖」敘事的文化轉渡*
呂文翠 **
(收稿日期:103 年9月 30日;接受刊登日期: 104 年1月 22日)
提要
本論文冀爬羅明清以降「百美圖」敘事傳統,聚焦於清末上海圖文並茂的報刊文學及
圖像書籍,進而探究晚清民初上海文藝圈各種「百美圖」敘事文本中透顯出思維概念的轉
渡過程:「百美圖」如何影響及創造了近現代文學中圖像敘事的範式?當視覺的因素突出
之後,文學的想像是被削弱了,抑或其得以乘載及涵融更豐富的意象?乃至於透過此圖像
媒介,轉渡為更具活力的文化創見?藉此反省近代文人文化私情論述與隸屬於小道的香豔
文學傳統在晚清民初上海文化圈的發凡與變演過程。
關鍵詞:百美圖、圖像敘事、文化轉渡、晚清民初、上海
* 本文係科技部專題研究計劃「才子、筆政、通人:論晚清民初『海上』知識社群的思想特徵與文化
實踐」 (計劃編號:NSC102-2410-H-008-009-MY2 )之部分研究成果。另,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惠
賜寶貴意見及具體建議,增益本文論述之完整性。
*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39 –
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七期(春季號)
,
「百美圖」從明末到民初,內容上逸出唐代仕女畫狹窄的貴婦生活敍事傳統 技法上
脫化雕版的線描人物圖像,佈局豐富以漸行開拓的都市生活背景,文化指涉擺蕩於家國論
述的大傳統與閒情豔跡的小道之間,入晚清、民初上海文藝語境乃為丕變:文類跨圖像與
文學,「媚/美」情境中的物質現代化元素愈形突出,其間的「美人活動」的主體性增強,
透顯出圖文生產主體的文化概念與思維的轉渡。此一對象足資反省近代文人文化私情論述
與隸屬於小道的香豔文學傳統在晚清民初上海文化圈的發凡與變演過程。
悠久的中國繪畫史中,人物畫可謂源遠流長,我們只要稍稍翻閱相關的藝術史研究著
作,更會發現人物畫中,將眾多美人圖集中於一卷一冊,實可謂中國傳統人物畫的重要類
型,南北朝畫家顧愷之的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公認為最早以女性為主角的著名畫作。
但將畫中美人以 「仕女」稱之,成為 「仕女畫」的專用詞,始見於北宋官修的 《宣和畫譜》,
可見仕女畫從它的源起、發展到概念的真正確立,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1唐宋時
期,仕女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逐步趨於成熟。2傳為唐人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圖卷》
和《揮扇仕女圖卷》最具代表性。3宋代以後,因理學思想勃興,文人畫在此時亦逐步擴
大影響,遂使繪畫史中人物畫漸趨沉寂,山水畫科居於核心。這個現象一直到了明代末年
有了轉變,江南地區的經濟繁盛,商業與出版界的合流,皆使人物畫重新綻放生機,寫真
畫法、肖像畫的畫論也紛紛在此時出籠。4此中最引人注意的現象,是與青樓文化關係至
為密切的花榜與花案的妓女肖像畫冊的風行,也連帶影響了仕女畫的後續發展。
此類圖籍中通常也將文人評豔的詩詞吟詠,品題名花與名妓的詩文彙編成冊,以數卷
成套的方式出版。其中,南京秦淮河畔妓院的選美活動而衍生的「花案」類書籍最具代表
性。「花案」活動通常是由某位文士提議,選擇合適場所、聚集人選,接著舉行妓女的選
1 薛永年主編,汪紋西編寫: 《故宮畫譜‧人物卷‧仕女》(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年),頁2 。
2 陳粟裕:《綺羅人物——唐代仕女畫與女性生活》 (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 年),頁2-5 。
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 《仕女畫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88 年),頁4-5 。
4 毛文芳:《物 ‧性別 ‧觀看 ——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 2001 年),頁286 。
40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