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之儿歌.ppt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之儿歌

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 儿歌 概论 儿歌的功能与儿歌日 ★儿歌的功能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最具“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其功能表现在“给予儿童快乐,充实知识,启发思想、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增进文学的修养、培育创作的能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等几个方面。(台湾儿童文学家陈正治) 儿歌日 1976年,学术组织“国际诗歌会”在比利时创立了以每年3月21日开展儿歌推广活动的儿歌日。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之设立为“世界儿歌日”,规定儿歌日的主题为“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其接受对象为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一、儿歌的概念 (一)“儿歌”一词的由来 意大利人韦大利1896年编选《北京儿歌》; 1914年周作人《儿歌之研究》正式对儿歌进行理论研究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稍后又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出版《歌谣周刊》,“歌谣研究会”把征集来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一词为大众所接受。 (二)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以13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 二、儿歌的逻辑结构体系 (一)传统儿歌理论中关于儿歌逻辑结构理论有较大影响的两大观点: 1.1914年周作人先生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即“儿歌等于童谣”观。 2.魏寿镛、周侯予的“儿歌与童谣应是两种文体”的观点 (二)当下儿歌逻辑结构理论 民间儿歌(童谣) 儿歌 文学儿歌(创作儿歌) (笔者的观点) 三、儿歌的历史演进 儿歌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自发的吟咏阶段——童谣, 二是自觉的创作儿歌阶段——文学儿歌。 (一)自发阶段——童谣(民间儿歌) 1.童谣的概念 “童谣就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 《毛传》解释《诗经》时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 《韩诗章句》也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就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统称为“童谣”。 2.童谣的演进历史 (1)起源于周朝(据今大约3000年) 据说《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是我国最早的童谣 。有人认为《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周宣王时童谣》:Yàn 弧箕服,实亡周国 (2)明代之前的童谣 明代之前,童谣只是散见于各种文献典籍之中,并无专人搜集,而且童谣也不是为儿童服务的,它只是政治家用来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因而它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迷信色彩。人们甚至把它说成是表现人间灾异祸福的“咎征” 。 如“谶谣说” 何谓谶谣?谶谣是古代预言家、方士及方士化的儒生和政客为了各种目的,利用“双关语、生肖法和拆字法等手法来组织韵语,从而使它带有神秘性、朦胧性以预言未来的歌谣。” 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二指出:“史谓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 (3)明代童谣 1593年出现了由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并加以改编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童谣集《演小儿语》,开创了为教育儿童编创儿童歌谣的先河。 (4)清代童谣 清代的童谣观念趋向多元。其中也有神秘主义倾向出现。清代出现了两部童谣集。 一是清代郑旭旦辑编《天籁集》; 一是清代悟痴生辑编的《广天籁集》。 (5)民国童谣 民国童谣的理论研究成绩突出。 主要有两派相对立的观点: 一是以周作人、冯国华、褚东郊等为代表的儿歌即童谣观。 代表作有三大标志性理论成果:周作人1914年的《儿歌之研究》,冯国华1923年的《儿歌的研究》,褚东郊1926年的《中国儿歌的研究》 二是以魏寿镛、周侯予 为代表的“儿歌并非童谣”观点。 1923年魏寿镛、周侯予在其主编的《儿童文学概论》 (6)新中国童谣 收集整理与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 收集整理作品集有: 雷群明.王龙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