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种「通明意识」庄子、荀子的比较伍振勳.pdf
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
伍振勳*
摘要
本文從比較莊子和荀子關於「通明意識」的認知差異,探討兩人的意識哲
學。首先,莊子以「聞和」「見曉」──一種深沉大通、超越主客、明暗相對性
的意識界定「聰明」;荀子則以「兼聽齊明」──一種廣延整合、展現主體的感
性與智性、絕對光明的意識界定「聰明」。其次,莊子的通明意識指向「氣化」
向度──透過「聽之以氣」的意識運作,意識超越感性、智性而「知通於神」;
荀子則觸及意識的「類化」向度──意識由於深入禮義精神而能「聽斷以類」。
再者,莊子將通明意識與回歸「混芒」之道──政教文明未興的「原始樂園」相
聯繫;荀子則將通明意識與再現「禮義」之道──將「過去」的政教文明不斷新
生的「現在」相聯繫。總之,莊子傾向將人的意識活動融於自然氣化的宇宙之中,
這是自然化、宇宙化的意識觀;荀子則傾向將自然氣化的世界收攝於展現人文精
神的意識之中,這是人文化、社會化的意識觀。因此,兩人對於自我、世界、知
識、語言和歷史的理解都呈現對立的情形。
關鍵詞
莊子、荀子、通明意識、氣、類
*德霖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1
兩種「通明意識」──莊子、荀子的比較
前言
莊子與荀子是先秦道家、儒家的宗師,他們的觀點有很高的對比性,對兩
人的觀點加以比較,除了觀察儒、道分野,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外,對於某些理論
的展示也深具意義。關於「意識與道」的論述,是理解先秦諸子學的重要線索,
唐君毅先生略以性情心、知識心、靈臺心、統類心四種心靈面向區分孟子、墨子、
1
莊子、荀子思想的同異流別 。本文則將深入莊子與荀子關於得道之人的「通明
意識」所作的相關論述,放在各自的理論脈絡加以解讀,較為細緻地辨析兩人的
意識哲學。
2
莊子和荀子都曾標舉一種能夠貫通無礙、涵蓋普遍的「通明意識」 。此等
通明意識係符應於某種整全之道的「道心」或「常心」的效應,屬於「聖人」「大
人」「真人」「神人」等理想人格所有。《莊子》書中之例,如謂得道之人「同於
大通」「朝徹而後能見獨」﹝〈大宗師篇〉 ﹞「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天地3
篇〉﹞「神明之容」﹝〈天下篇〉﹞皆表明得道之人具有貫通無礙、涵蓋普遍的
4
通明意識。《荀子》書相關之例,如「明達純粹而無疵」的君子之知﹝〈賦篇〉 ﹞;
「明達用﹝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君道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
﹝〈性惡篇〉﹞「通統類」﹝〈儒效篇〉﹞「知則明通而類」﹝〈不苟篇〉﹞等
亦皆強調意識作用可以達到貫通無礙、極為清明的境地。
兩人雖然都標舉「通明意識」,但當我們深入他們對通明意識的理論鋪陳,
則發現兩人的理論架構南轅北轍,撮要言之:﹝一﹞對於「聰明」的界定不同,
莊子以「聞和」「見曉」界定,荀子以「兼聽齊明」界定,前者突顯意識的「幽
幽之明」,後者則突顯意識的「昭昭之明」;﹝二﹞「意識」內涵不同,莊子觸及
「氣化」的意識,意識以「聽之以氣」的運作形式表現其通明,荀子則觸及「類
化」的意識,強調意識以「聽斷以類」的形式表現其通明;﹝三﹞對於「道」的
認知不同,莊子將通明意識與回歸「混芒之道」聯繫,荀子則將通明意識與再現
「禮義」之道聯繫。底下即分三節申論之。
1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全集校訂本﹞,頁90-154 。
2 「意識」(consciousness)一詞的基本義為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和他的瞬間情況的覺識,亦即人
心的自覺。就意識一件行為而言,它包括了自我意識、行動意識和對象意識。可以說人內有自覺
之心,一切對外活動﹝自感覺、知覺、至思維、判斷﹞概屬意識。參見項退結編譯, 《西洋哲學
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2 ﹞本文所謂「通明意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