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文 摘 要
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两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科学基本完
成建制化,中国科学文化基本形成,构成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
研究1922-1949年间中国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的互动发展,对中国当今的科学发展仍
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以详实的史料论证和分析了 1922-1949 年间中国科
学建制与科学文化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别分析了中国科学社团
与科学大众化观、科学研究机构与科学中国化观,说明了中国科学建制的建立与发
展有助于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第二章主要通过分析科学救国思想与科学社团的
建立与发展、科学人才观与科学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说明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也
促进了科学建制的不断完善;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科技组织围绕经济、文化建设所开
展的科学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对 1922-1949 年间中国的科学建制发展如何影响中国科学文化建设,而中
国的科学文化建设又反过来如何作用于中国科学建制的发展的研究,本文认为20 世
纪 20-40 年代,科学组织的建立及其所开展的活动对科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了关
健性的作用,而随着科学文化的不断普及,科学组织也越来越多,其活动也越来越
丰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之间的关
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科学建制的完善有助于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科学文化的繁荣也有助于科学建制的发展和社会认可,这对当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建制和科学文化也是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科学建制;科学文化;互动
I
ABSTRACT
Science institution and science culture are tow cour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The formation of science instit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cience culture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China. Therefore ,of 1922-1949 year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stitution and science culture, is still an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history degree, argu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institution and science culture from
1922 to 1949 in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rgument.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scientific view
of China shows that China’s science institution of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ce cultur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神经多肽激素编码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pdf
- 中印区心突摇蚊属群系统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pdf
- 中印区哈摇蚊属复合体系统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pdf
- 中国北方温带地区针茅和锦鸡儿属植物的分布格局模拟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价.pdf
- 中国传统“象思维”的审美属性.pdf
-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19232005)中苏、鲁、豫和晋优异种质的遗传贡献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df
- 中国盗隐翅虫属分类研究(鞘翅目:隐翅虫科:四眼隐翅虫亚科).pdf
- 中国毒甲族Toxicini区系分类与生物地理鞘翅目:拟步甲科.pdf
- 中国儿童智力量表项目筛选研究.pdf
- 中国广东梅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C基因多态性研究.pdf
- 中国美利奴细毛羊BAC文库的混合及筛选.pdf
- 中国青岛文昌鱼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pdf
- 中国蹄盖蕨属蹄盖蕨科的分类学修订.pdf
-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技术因素影响的考察与分析.pdf
- 中文屋论证与计算机思维的可能性塞尔的认知思想探析.pdf
- 中西古典数学思想的比较及哲学反思——兼论“李约瑟难题”数学问题.pdf
- 中性粒细胞形成胞外菌网的微管机制及光生物调节作用.pdf
- 中药活性成分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免疫测定法的建立.pdf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pdf
- 五数苣苔Bournea leiophylla次生辐射对称花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