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芩知识讲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课件PPT医学培训课件教育资源教材讲义

黄 芩 乔延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 容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地,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全线。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花期7~10月,果期8~10月。叶具短柄,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花冠紫色、紫红色至蓝紫色,长2.3~3厘米,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小坚果卵球形。 黄 芩 本经中品 本经:腐肠、经芩、黄文 别录:空肠、内虚、印头 吴普:妒妇 记事:苦督邮 弘景:内实者名子芩 纲目:条芩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者,故名腐肠。 时珍曰:芩说文作菳 (qin,古书中一种草,跟黄色,可入药),为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也,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次。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地道药材 热河黄芩是黄芩的道地品种,主产于热河(今河北承德),承德处于华北地区北部,海拔高,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给黄芩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热河黄芩已久负盛名 。 枯芩与子芩 枯芩(片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陈士铎曰: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 清·陈士铎·著 《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 杲曰:可升可降,阴也。 张元素曰:气凉,味苦,甘,气厚味薄,浮而升,阳中阴也,入手少阳,阳明经。酒炒则上行。 之才曰: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北齐徐之才撰有《雷公药对》,据考证,《纲目》所引“之才曰”资料,是徐之才《雷公药对》中古老的内容。 《中华医史杂志》 《药对》:“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 北齐徐之才《药对》 时珍曰: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好古曰:气寒,味微苦而甘,阴中微阳,入手太阴血分。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草》等书,其中《阴证略例》为其代表作。《阴证略例》为专门论述阴证的专著。据王氏自序,成书于公元1232年。作者鉴于“伤寒古今为一大病,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阳证则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因而撷取前贤有关阴证论述,并参以己见,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对阴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旨在阐明伤寒阴证的危害及温阳的重要性。 内 容 黄芩的形状、采集、炮制 黄芩的药性、归经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黄芩的的现代药理研究 黄芩的功效、临床运用 本经曰:诸热黄疸,肠澼泻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曰: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甄权曰: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 大明曰: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元素曰: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雍胜,上部积血,补膀胱寒水,安胎,养阴退阳。 时珍: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杲曰:黄芩之中枯而飘者,泻肺火,利气,消痰除风热,清肌表之热;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 张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 泻肺热,一也; 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 去诸热,三也; 利胸中气,四也; 消痰膈,五也; 除脾经诸湿,六也;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