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散文-前赤壁赋(1413KB).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三十五、前赤壁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1.联系苏轼的生平与思想,理解该文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该文在写作上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该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文赋的特点。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拘捕。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自己也作了死的准备。后因苏辙和其他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得免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朝廷命官,实际是个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到监视。后来他回忆当时处境,还心有余悸,说自己是“惊魂未定,只影自怜。”身经如此重大打击,苏轼锐气渐失,苦闷难诉,便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获取安慰。有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泛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一般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   黄岗赤壁名赤鼻矶,当地传说为三国时吴魏交战的赤壁(实际不是,那个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东北),苏轼假托其传说为真,以神来之笔,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然后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发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文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的思想深处是矛盾的。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所表达的“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轼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由 “而今安在”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羡长江。挟飞仙,抱明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在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人物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羽化而登仙”,写因泛舟江上而生乐。用勾勒和概括的笔法,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写因箫声呜咽而兴悲。开头一句中的“乐”字,点明上段的感情基调,接着“扣舷而歌”的歌词,已蕴含着哀怨之情,客吹洞箫,又把哀怨之情推进了一步。楚辞体歌词起到了感情由乐到悲的过渡作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态举止的改变表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于是展开了主客问答。客的议论,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生发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这正是悲的根源。末句“托遗响于悲风”中一个“悲”字,点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第三段:从“苏子曰”到结束,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苏子借眼前之水、月、风作譬,分两步反驳客的悲观论调。先以“水与月”领起,反驳客“羡长江”的议论;再以“且夫”一转,反驳客“抱明月长终”的感慨。“客喜而笑”,表明主客认识取得一致,一个“喜”字,点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转变。“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则把这种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   “乐”-“悲”-“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悲”是对“乐”的否定,“喜”是对“悲”的否定。始游赤壁时主客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所以立刻由乐转悲。主客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